杜润生,1913年生,山西省太谷县阳邑村人。
1927年,考入太原国民师范。1932年,参加共产党的外围群众组织。1933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文史系。在“一•二九”学生运动中,参加学联,参与领导学生运动。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中,在山西太行山地区从事抗日武装斗争和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先后担任晋中游击队三支队支队长,太行区党委宣传科科长,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委员,太行区六分区、二分区专员,太行区行署副主任,太行区党委城工部太原城委书记。
解放战争中,随刘邓大军南下,先后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秘书长,中共中央华中局秘书长,中共豫皖苏四地区党委书记。
新中国成立初期,担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南区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在领导中南新区的土改运动中,提出了分阶段土改的主张,得到******的肯定。
1953年初,调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工作,任秘书长,兼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从事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后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争论中,由于质疑过早消灭私有化,受到批评。
1956年,参与《中国科学技术12年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遂调入中国科学院,任秘书长、党组副书记。1961年,主持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的草拟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五七干校劳动。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调入国家农业委员会,任副主任。1983年,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后改为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兼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任职期间,多次受中央委托,负责中共中央、国务院农村政策文件的起草工作。
1989年,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撤销,随后离休。
杜润生是中共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农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名誉教授。著有《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中国农村的选择》、《杜润生文集》、《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