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国土文苑 >
​过 年
发布时间: 2022-06-07

       二十三,祭灶王。我老家没有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说法,但二十三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送灶王爷上天述职。凡家里有人出门在外,能回来的一定在这一天之前赶回来,因为灶王爷要查户口。这一天,街上不断有卖麦芽糖的小贩在吆喝,因为家家要买麦芽糖。麦芽糖的制作工艺我不太清楚,但它有两个特点,一是甜,二是粘。晚饭后,全家人到齐了,一起来到厨房,把麦芽糖和香炉放在灶王爷神像前,把三支香插在香炉上点着。灶王爷神像在锅灶的上方,大人举起手刚好够着,有一句老话,“头上三尺有神明”,大概说的就是灶王爷。全家人给灶王爷磕头后,把灶王爷神像揭下来点火烧掉,年长的人口中还念念有辞。等到年龄大了才明白,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进行监督的,全天候监视全家人的一行一动,上天后要向玉皇大帝报告,为了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所以送他上天之前买糖给他吃。灶王爷神像两边贴着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体现了人们对灶王爷的期望。但人们并不自信,希望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最好什么也不说,麦芽糖就可以起到黏住灶王爷的嘴的功能。小孩们盼着仪式快点结束,可以分吃麦芽糖。麦芽糖的形状像油条,但比油条还要小,一人只分一小段。当然是小孩分得多,大人们象征性尝一下。之所以不叫小年,是因为和平常日子只有一段麦芽糖的区别。

过了二十三日,便开始为过年作准备。二十四、二十五日一般是杀猪宰羊的日子。后来,我才认识到,为什么人们在这个时间杀猪宰羊,原来是选择灶王爷不在现场的时候。由此,我认识到监督的重要性,灶王爷就像股份公司的监事,必须时刻在现场,不在现场便形同虚设。灶王爷从二十三日上天,到二十八日归位,只有五天的窗口期,在这期间,人们抓紧时间去做玉皇大帝不高兴的事,譬如说杀猪宰羊之类。由此看来,玉皇大帝有好生之德。

成熟的黍子

26日、27日是蒸年糕的日子,一般用小麦面粉做,但也做黄米面年糕。老家有一种植物叫黍子,壳是白的,米是黄的,米淘过之后用碾子碾,面是白的,刚蒸出来是粘的,放凉之后硬得掰都掰不动。加上小麦面粉后放几天就变甜了,真是一种神奇的植物,但它的产量很低。我当生产队长的时候,公社领导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不准种植黍子等低产作物,我感觉如果全国都不让种,会不会绝种?于是,就在玉米地中间种了几亩。一是想让各家在春节里吃上年糕,二是不要使它绝了种。不知怎么走漏了消息,公社书记在万人大会上点名批评了我,并决定立即铲掉。我派人去铲,暗中叮嘱,不要都铲掉,铲几棵留一棵。结果,由于苗比较稀,长得却比往年好。

28日,请神。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我说中国人是有信仰的。信什么?神和祖宗。各家请的神都很多,但可能不一样。我家请的神有玉皇大帝、老爷(老子)、关爷(关羽)、财神(赵公明)、姑姑(不知是哪路神仙,可能是赵公明的妹妹),还有全神,一张纸上印了几十个头像,也没有名字,估计是姜子牙封的神都在上面或者是杰出代表。姜子牙是至高无上的神,他没有具像,而是永远立在正房屋脊的正中间。还有门神,不是姜子牙封的。因为都是唐朝时的人物,一是秦琼;二是尉迟敬德。西游记中有这样一段,唐太宗李世民晚上总是睡不好,做噩梦,于是,请上述两位晚上守在门口,李世民便睡得很安稳,但不能让两位老将每天替他站岗,于是找画家画了两位的像,贴在门口,效果也很好。老百姓认为既然画像能保皇帝平安,肯定也会保老百姓平安。神像不贵,一张神像好像是一角钱。但门神则不然,因为一扇门一张,家里有几扇门,就需要买几张,加起来也需要不少钱。“文革”时,破除迷信,红卫兵见到卖神像的就没收,老百姓买不到神像,就用毛主席像代替,买一张新的毛主席像贴到正房张贴玉皇大帝神像的地方。因为他们相信,毛主席号召横扫一切牛鬼蛇神,那一定比牛鬼蛇神更厉害。民间也有说法,说神是姜子牙封的,现在不让信神,说明毛主席比姜子牙的地位还高。也有人认为,毛主席是姜子牙下凡,神是他封的,现在他下凡来收神。

腊月29日蒸包子、蒸馒头。盘包子馅是个技术活,我基本上不参与。但有时参与准备原材料,如把白罗卜剎成丝,再把水挤出去。我非常喜欢吃母亲蒸的包子,虽然肉不太多,一大盆包子馅,只放几斤肉,但吃起来很香。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母亲蒸的包子最好吃。

腊月30日,叫大年三十,我们那里没有除夕的说法。如果是小月,腊月只有29天,也叫大年三十,中午晚上都吃饺子。准备饺子馅是一个很累人的工作。饺子馅内容比较复杂,除了肉之外,还有大葱、粉条、胡萝卜丝等,有时也用干的白萝卜丝。盘饺子馅的关键技术是熟酱,即把豆瓣酱放到油里炸。熟酱时,很远都能闻见香味。酱熟好后,把各种材料放进去,搅拌均匀,就开始包。因为饺子包起来比较慢,一般都是全家老小齐上阵。饺子煮好,不是马上开吃,而是摆到神像前面,烧香,放鞭炮,让神仙享用。我们那里叫“上贡”。等贡品撤下来之后,大家才开始吃。大年三十,年味就出来了。上午,酱香味弥漫着整个村庄,中午时分,鞭炮声此起彼伏,加上炊烟,一片人间烟火气。

大年三十下午,是各家最忙碌的,一家老小都在做过年的准备。要把房屋庭院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因为初一不能动扫帚。还要准备晚上炖肉的各种配料,胡萝卜、海带等。我很小的时候,大概五、六岁,就承担了一项很费时很枯燥又无法摆脱的任务,给胡萝卜刮皮。由于效率很低,我整个下午都在刮萝卜皮,过了两年,又加了一项工作,就是把刮过皮的胡萝卜再切成一厘米见方的小块,放到一个大瓦盆里。我妹妹负责洗海带,她比我小两岁,任务也比较轻,洗完后就玩去了,我则牢牢地困在那里。父母继续包饺子,不仅要包晚上吃的饺子,还要包第二天早晨吃的饺子。

下午还有一个重要活动就是上坟。太阳刚落山,西方的霞光映红半边天之际,父亲领着我们兄弟几个,爷爷活着时也会一起去。提着一个篮子,里面放着刚煮熟的饺子,到祖坟上去。我家祖坟离家不远,坟地里有很多坟头,据父亲说,这里埋着他的太爷爷、老爷爷、爷爷和伯父,共四代人,我的爷爷去世后也葬在这里。父亲依次在他的太爷爷、老爷爷、爷爷、伯父坟前摆上贡品、下跪、烧香,我们也在后面跟着下跪。整个过程很严肃,充满了仪式感。最后,把贡品收回,放到篮子里带回家。

吃晚饭前,像中午一样,给每个神像前面摆上半碗饺子后,全家开始吃饺子,一人一碗,不够吃,可以再盛一碗,我每次都要吃两碗。说是两碗,其实里面是带汤的,因为饺子比较咸,要吃一口饺子喝一口汤。有很长时间,我都认为,之所以叫水饺,是一面吃饺子,一面喝汤。进城之后,发现除了水饺,还有蒸饺和煎饺子。

晚饭后,我就去串门去了。父亲则在正房里支锅炸丸子。绿豆面加水加胡萝卜丝,加盐,搅拌成汁。把油烧热,用小勺挖一勺,放到油里,炸熟后捞出。母亲则在厨房里炖肉,说是炖肉,不如说煮胡萝卜和海带。每次过年,生产队年前会杀猪,按人分猪肉,可分十几斤。如果生产队不杀猪,就从市场上买,一般买十斤,整块放锅里,加上我下午切的胡萝卜,还有妹妹洗好的海带,就是一大锅。除夕夜,要把大年初一吃的用的包括孩子们第二天穿的新衣服都准备好。一年又一年,一年只为这一天。

大年三十晚上,青壮年会聚在一起喝酒。当然是关系比较好的,事先约好,有人做菜,有人带酒过去,边喝酒,边谈天说地。没有通电之前,用蜡烛照明,大门洞开,灯火通明,路过的人走进来,敬上一杯酒,吃上几口菜,说些吉利话。有人同时受多家邀请,不能拒绝,便采取这种方式,就像现在的书记、县长,有多个贵宾来访,只好采取巡回流动的方式。各家的菜虽有不同,但都很简单,没有大鱼大肉,而且凉菜居多。有两个菜各家都有,一是花生米,有煮的,有炒的,又称“吃到底”,吃到最后,剩下的肯定是花生米;二是皮渣,是我们那里的特色产品。听名称,肯定不知道是啥,就是粉条和红薯粉和在一起,加上香菜和盐,上锅蒸熟,冷却后,切割成块。有一次,我在老乡群里,建议把皮渣改称“粉丝团”,他们都认为很贴切,很形象。皮渣可煎可炒可煮,春节期间,家家可见。

晚上十点左右,酒场多数散去,各回各家休息,全村归于宁静。全家人在上床休息之前一定要烧水洗脚,因为大年初一,要穿新袜子和新鞋,一定要把脚洗净,这是和往日不同的。我们那里大年初一要早起,所以没有守岁的习俗。现在有春晚,不知有多少人看完春晚才休息。

正月初一是春节,我们那里叫过年或大年初一。早晨天不亮要起床,叫“起五更”。起这么早干什么,第一是给神仙“上贡”,第二是吃饺子。我们家是父母先起来,点火把年糕加热。除了黄米做的年糕,还有用小麦面粉蒸的年糕,我们那里叫“花糕”,两张面饼,中间加上红枣,顶上加一个红枣。

年糕有大有小,最大的摆在玉皇大帝前面。然后,点上蜡烛、烧香,点鞭、磕头。村里一下子热闹起来,鞭炮声此起彼伏。小孩子们都起来了,听到谁家鞭炮响,便奔向谁家,去抢没有引燃的鞭炮。那时,鞭炮质量不好,50头、100头的鞭炮总有十几个没有引燃的。一早上,最大的收获是捡到一堆未引燃的鞭炮,到了白天,想办法把其点燃。整个白天,都有此起彼伏的鞭炮响,都是小孩子们的杰作,现在看,很危险,当时却是最大的乐趣。

吃完饺子,就到长辈家里拜年,这是春节早上最重要的活动。一般平辈组成一个团队,一起到长辈家里去拜年,团队有大有小,小的三五个人,大的有几十个人,浩浩荡荡,从拜年的队伍可以看出家族的大小。到长辈家里,团队人少的就进到屋里,团队人多的就在院子里,由年龄最大的带头吆喝一声,拜年了!大家齐刷刷跪下一地,接着就到下一家。辈分小的要到很多家,一早晨都在拜年中度过。有时两个团队在街头碰上,辈分不同,就在街上下跪拜年。总之,该拜的全都拜到。

除了给长辈拜年,还要到坟地给逝去的长辈磕头祭祀。从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一,要到坟地祭祀三次,所以,敬神仙敬祖宗是春节期间非常重要的活动,家家如此。有的人家里离祖坟较远,多次祭祀不太方便,就于大年三十下午,全家老小一起到坟地把祖宗请回家去。好像是把香点着后,最年长的人手里拿着,引导祖宗回家,将香插在祖宗牌位的香炉里面,此后整个春节期间就不用到坟地去了。村里人都认为,人死后仍有灵魂存在,时刻关注和保佑着子孙,逢年过节要回来看看,子孙要给供奉,以免在阴间受苦。如果投胎转世,所有供奉都会变成转世后的财富。

大年初一的午饭是全年全家最丰盛的一顿饭,过年以前多日的忙碌,一切准备都要在午饭中体现出来,就像城市除夕夜的年夜饭。所谓丰盛只是相对而言,就是每人一碗菜,菜的上面覆盖几块肉,馒头管够。吃的菜里,有胡萝卜、粉条、皮渣、海带、素丸子、白菜,有的家里买了豆腐,也会把豆腐放进去,我们那里叫“大锅菜”,是典型的河北大烩菜。有人说,这不就是东北乱炖或山西乱炖吗?还是有区别,东北乱炖和山西乱炖把肉炖在里面,东北乱炖有海鲜,而山西乱炖里没有海鲜。河北大烩菜是把肉放在上面,远远一看,是一碗肉,其实只有几片肉。我给河北大烩菜下了一个定义就是肉的载体。现在看来,河北大烩菜可以列为保健品,因为每次炖菜,都要放几勺已经炖好的胡萝卜。据说,胡萝卜要和动物油脂一起炖,胡萝卜素才能析出来为人体所吸收。我不知道当时我们那里的人是否清楚这一原理,但家家都是这么做。

大年初一的下午,除了不知疲倦的孩子还在大街上嬉戏,大人们都回家休息了,一来早晨起得早,二来连续忙碌了几天,终于告一段落,该好好歇歇了。

但年并没有过完。正月初二到正月初十之前,是到亲戚家拜年的日子,亲戚朋友都要去到。一般,新结婚的年轻人,初二要到岳父岳母家去,也叫“回娘家”。没有结婚的,要到姑姑家去,初四要到舅舅家。如果娘家父母有亡故的,初二就不能去,要改为初三。亲戚朋友多的,初七、初八还要外出拜年。那个时候,很愿意出去拜年,吃得好,还可以得到压岁钱。高中毕业后,有几个要好的同学,约好互相拜年,除了初二、初四,每天都要出去,有时,一天要去两家,一早就出去,很晚才回来。可以这么说,这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

正月初五,我们那里叫“破五”。好像是破除禁忌的意思。在这一天开始干活,一般是对牲畜粪便进行处理,干一会,就结束,回家包饺子。这一天,各家要吃饺子。再就是初十也要吃饺子,据说可以防老鼠。

初一到初十,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活动是“打灯笼”,年前,赶集时,除了买过年需要的物品外,凡家里有三到十岁的孩子,均要给每个孩子买个灯笼和蜡烛。灯笼是纸糊的,里面放上蜡烛,点上,用高粮杆挑着到街上去,原来漆黑一团的街上到处都有灯笼在闪耀。

正月十五日,别的地方叫元宵节,也有叫灯节的,我们那里叫过小年。所以,腊月二十三不是小年,正月十五才是小年。先过大年,再过小年,好像不合逻辑,但农民学过逻辑学的少之又少。之所以叫过小年,是因为隆重程度可比春节。拜神祭祖和春节前后一样,也是中午吃饺子,晚上吃饺子,正月十六早晨也吃饺子。正月十六除了吃饺子之外,还要在锅里下小米,还有蔓菁,煮熟了和饺子一起吃。说起蔓菁,就是油菜籽的根茎。生产队的油菜地里,到处都是挖蔓菁的人。因为,油菜要间苗,隔一棵挖几棵,不影响产量,相反还会长得好。但有人不自觉,连着挖,导致第二年春天缺苗很严重。有些负责任的队干部就到地里监督。

和除夕晚上不同的是,吃过饺子,各家要把下午用黄米面做成的“灯盏”,插上油捻,倒上食用油点上,每个门口放一对,每个神的前面也放一对,直到把油着完。有的生产队会放焰火,也有自己买焰火,在自家门口燃放。虽然,比不上奥运会放的焰火那么多彩,但还是引来很多人围观。

正月十六早晨的热闹程度不亚于春节,也是天不亮就起来,点上蜡烛,烧香上贡。有的家里会点鞭放炮。吃完早饭,就抱柴到街上点起篝火,把昨晚上放在门口的灯盏拿到火堆里烧热,随之把其吃下去。一条街上燃起很多个火堆,每个火堆周围都围着很多人,有人还从火堆上跳过去,据说能防病。火着完了,就到地里去“踩麦根”,城里叫“游春”,农村人没有这雅兴,只认为踩踩麦根不腿疼,还有“转井”、“转庙”、“转树”的。有些人口中念念有词,我仔细听了,主题是防病防灾,希望各种神灵保佑自己。

正月十六早晨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掏穷灰,换富土”,我在老家时,这是我的工作。早晨起来,把厨房灶坑里的灰掏出来装到“挎篓”里,倒在粪堆上,然后,到村外地里,选择酥松的土装到挎篓里背回来垫到厨房灶坑里。本来是象征性的,但我总是装得满满的,好像篓子里装的都是财富。上午,有的村庄会有文艺表演,最盛行的是“踩高跷”。因为,正月里会下雪,“踩高跷”不受天气影响。哪个村有这个活动,周围村里的人会赶来看,有的人会走很远的路去看,我从没有去现场看过,只在小说里看到这方面的描写,煞是热闹。

正月十六上午有一项祭祀活动就是“送神”,比较正式的是摆上贡品,烧香磕头后,把神像点火烧掉,送他们上天去做本职工作。有的家庭已无贡品可摆,就把神像揭下来点火烧掉,总之,要把他们送回天庭,同时要把腊月二十八日贴的春联揭下来。孩子们用揭下来的红纸,叠成三角,做“打三角”游戏。只有灶王爷例外,从年初到年尾,始终坚守在岗位上。把祖宗请到家里的家庭,在上午要把祖宗送回阴间。一般由家里的长者把祖宗牌位放到一个篮子里,全家老小相随,到坟上把牌位烧掉,就算完事。

正月二十五日是仓神节,也是过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午用杂粮面蒸的豆包,祭祀仓神爷。仓神的来历不清楚,也没有神像,但专门设一个节日来祭祀,可见在农民心目中地位很重要。过去,农民自给自足,收获的粮食自己要保存好,家家有粮仓,要防止霉变,防止老鼠麻雀盗食,有时自家的鸡也会进入饱食一顿,所谓家贼难防。还要防火防盗,真是防不胜防,只好交给神仙来完成这一神圣的职责。因为他们相信,只要足够虔诚,仓神就会愉快接受这一任务。仓神节蒸的豆包,既好吃,又有营养,可以吃好几天。还有,年三十放在门框上面用小麦面粉做成的刺猬,现在也可以拿下来吃了,虽然,白面刺猬已经风干,硬得像石头,但不舍得扔掉,慢慢嚼着吃下去。

二月二,龙抬头。每到这一天,母亲就把过年剩下的最大的年糕——大花糕,上锅加热后,分成几块,全家人一人一块,人人有份。有一次,我看到了放入锅里蒸之前的花糕,长满了绿毛,母亲轻轻扫掉绿毛后放入锅内,尽管如此,大家吃得还是津津有味。大家知道,吃过花糕,年就真的过完了。至于为什么要把最大的花糕放到二月二,我没有问过,父母也没有说过,我猜想,应是祭祀龙神的。因为龙是管风雨的,希望龙神满意,让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是我们老家我上大学之前尤其是“文革”之前的过年的习俗.上大学之后很少回老家过春节,也许有变化,也许没有变化。借过年之际,写出来凑凑热闹。(作者:艾 蒿  本文选自《今日国土》杂志 2022年1-2月合刊)


责任编辑:肖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