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国土文苑 >
城乡共创小小农场
发布时间: 2022-08-12

“我们应该是北京受到关注的农场当中,最小的一个。”创始人李一方每每都这样笑着跟来宾介绍。

位于密云的飞鸟与鸣虫农场,是北京首家以食农教育为核心的有机农场。它由一个海归女硕士组成的创业团队与北京密云溪翁庄镇金叵罗村的农民合作社携手创建。

在辞职成为一个农民之前,李一方曾经是国际组织驻东亚区农业项目团队的主管。她于2006年硕士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主修环境政策。王婧是李一方的合伙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在食品安全和生态农业领域,曾是一个被上千篇媒体报道过的专业人士。她们常常被媒体问到,为什么会去做一个农场,好像是从云里一猛子扎进了泥土里。

“那是2016年就开始有的想法。那个时候,整个有机农业圈子中都在讨论,做有机投入大、周期长,据业内人士说北京的有机农场盈亏平衡需要7年。光靠卖农产品实现农民增收很困难,应该把农业中文化、教育、艺术等等的价值挖掘出来。但是隔行如隔山,让农民单独来实现这个跨界创新不太可能。”李一方说,“因此我就拉着几个不怕死的小伙伴,跳入了这个坑。”

有三点让飞鸟与鸣虫这座刚刚两岁的小小农场,区别于其他任何一座农场。

城乡融合的共创模式

在创业之前,李一方与金叵罗村的第一书记伊书华素昧平生。经过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的引荐,2018年李一方和团队来到了这个密云水库边的村子,转眼到现在已经是第四个年头。

之所以会选择金叵罗,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方面金叵罗村紧邻密云水库,自然条件优越,已坚九年守不使用化肥农药。带着学环保、做环保的“职业病”,李一方到了村子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做了一个土壤和灌溉水的检测,最终结果明显优于她和团队走访的其他一些村镇——一些指标基本达到了自然保护区的标准。另一方面,村中90%以上的耕地归农民合作社统一管理。纯净的水土和有远见、有执行力的领导班子,是这个海归团队选择这座村庄的原因。

飞鸟与鸣虫农场创建的方式是创始团队与农民合作社共同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农民合作社提供50亩土地、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并且按照创始团队的设计完成了土木建设;创始团队负责运营管理,双方进行利润分成。城市与乡村,实现了优势互补。

除了创始团队和农民合作社,在建设初期,飞鸟与鸣虫还征集了20位农场共建人,这其中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中国首席代表、藏红花等餐饮品牌的主理人、著名的艺术推广人等等。实际投资中创始团队、农民合作社、共建人三方各占1/3。从根本上决定了飞鸟与鸣虫公众参与、城乡共创的基因。

售卖体验,而非初级农产品

“在飞鸟与鸣虫,有机蔬果只是副产品,我们主产田野中的时光。”李一方这样说。

农场有两条业务主线,一是食农教育体验式活动,二是以天然酵母窑烤面包为核心的美食产品,两者在目前的营收中各占一半。

飞鸟与鸣虫农场并不是一个工人修建好,都市人来用餐采摘的传统休闲农场。劳动、生活、建设本身就是客人的体验内容。农场上作物种植采收、生态农业设施的修建都由客人通过付费体验活动完成。小路、篱笆、雨水收集器、甚至夯土羊圈全部出自客人之手(见图1)。在体验的过程中,大人和孩子了解到生态农业操作背后的科学知识、传统文化和农场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志愿者参与农场建设

举个例子,飞鸟与鸣虫的果园作用不是采摘;种植、养护的全生命周期都是食农教育的立足点。孩子们自己动手翻地,种下绿肥,认识豆科植物如何吸收空气中的氮气转换成氮肥;为小鸡小鸭修建移动圈舍,了解一亩地16只家禽的生态承载力,和小动物在农场上扮演的重要职责:除虫、除草、施肥、翻堆。果树、灌木、和保护土壤的绿肥组成高低错落的共生系统,而客人就是这个系统的建造者。

以天然酵母窑烤面包为核心的美食产品,是飞鸟与鸣虫的第二个特色(见图2)。北大学霸面包师王婧,走遍了世界各地:澳洲、美国西海岸、台湾等等去寻找古老的窑烤面包的方式。最终在村支书的支持下,她从台湾请来建窑大师抹香鲸亲手修建了一座罗马式柴烧面包窑,这是他在全球的第27号作品,北京的唯一。面包窑使用农场的果木废枝作为燃料,充分燃烧不产生烟雾,草木灰再回归土地,形成了农场上的物料循环。面包的生产和销售,把“来农场”这样一个区域性、低频次的需求,拓展成了365天的日常。一位来自宁夏的客人跟说“飞鸟与鸣虫的面包,我连掉在桌上的渣子都捡起来吃了。”

天然酵母窑烤面包

在有产品之前,先有了客人

飞鸟与鸣虫这座农场在获客和市场拓展的过程当中,从来没有使用过付费的营销渠道。在农场还是一片废墟的时候,公众参与就已经开始了。通过自媒体(公众号、微信区和小红书)的直播,客人们看着面包窑一块砖一块砖地垒起来,牵挂着小鸡破壳; 甚至是小麦长了蚜虫,瓢虫飞来吃掉了蚜虫。 农场里绝大部分的小动物:小马、小羊、小鸡小鸭小鹅都是客人赠送的。就连孩子们玩耍的沙坑,都是志愿者参与挖出来的。因此房子还没建好的时候,飞鸟与鸣虫的客人就已经在累积了。是客人在等待着产品的出炉。

2021年5月一个普通的傍晚8:30,飞鸟与鸣虫客人的微信群里,李一方发了一段波兰帽子鸡的小视频。夕阳的金光里,几只小鸡在金银花的藤曼下闲庭信步。

客人们立刻回复说“真是在桃花源里啊,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

“哈哈哈,鸡是真的非常悠闲,但是老板娘们到现在还没吃上饭。”

在这片美得如同桃花源的远山和田野之间,创业团队95%的时间做着与桃花源没有关系的事情。创业初期,钱要花在刀刃上,从招待客人、带领孩子的活动到端盘子、通马桶都是这几个海归自己完成的。冬天水管上冻、屋里没有厕所的房子她们住了三年。“尿盆、电热毯、泡脚盆是乡村生活豪华三件套。”王婧笑说。

花了“巨款”建好面包窑,和能顺利产出不可取代的窑烤面包还隔着着九九八十一难。那个时候,王婧每天去工地上的面包窑生火,烟囱的方案大概改了十遍,她依然被每天熏得脸像是一个女版的包公。还不能掌握窑温和面团发酵的配合,她整夜睡在面包教室的地板上。

乡村的节奏完全无法用她们熟悉的项目管理方式来应对,每一次的农场施工、改建都是一场心性的磨练。看着工期从春拖到夏,再到秋去冬来。员工工资发着,账户里钱一点点消失,业务却无法开展。在双手去创造这个农场的同时,家庭变故、感情问题、经济压力、两地分居、父母生病,普通人所经历的无常,一样不会少。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在采访中问李一方“有没有一个时刻你觉得想要放弃?”

“肯定会有啊。但我不能放弃,我对这个村子有承诺。”

连滚带爬的摸索中,飞鸟与鸣虫农场在正式开放第二年得到密云农村妇女创业创新项目支持,并且被评定为北京市四星级休闲农业园区;之后代表北京参加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大赛获得了优胜奖。李一方也被评为“2021年度北京市休闲农业十大杰出创业女庄主”。飞鸟与鸣虫被包括CCTV、BTV、《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学习强国APP等等在内的近百家媒体报道。

更为重要的是,飞鸟与鸣虫所探索的这条与乡村共生共赢的关系,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2018年飞鸟与鸣虫、老友季民宿和金叵罗村一起策划万人乡村嘉年华,带动周边村镇收入超百万。2019年,协助村子一起成功申请市级中小学社会实践大课堂资质,从此村子要接待1.5万中小学生,收入增加超120万。农场员工都是周边村民,这些只会蒸包子馒头的大姐现在可以媲美北京使馆区的面包师。

2021年中秋,飞鸟与鸣虫与村委、村合作社一起为村中120位80岁以上老人赠送面包(见图3)。2021底售卖的面包礼盒,其中10%的收入用于帮助村中大病、失独的困难妇女家庭,作为基层妇联工作的一部分。

金叵罗村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美丽休闲乡村, 同时也是一个招贤纳士的聚宝盆。老友季精品民宿是驻扎金叵罗村的第一个外来创客,飞鸟与鸣虫农场是第二个,接下来加入的有蓝海乡村会客厅、田妈妈亲子小院等等。金叵罗村原有10个生产队,这些投奔而来、建设乡村的城市创客,形成了“第11生产队”。

未来的一两年,李一方和王婧有着一个令人振奋的目标,要建成一个独一无二的以农业体验为核心的水循环生态露营地。这个露营地围绕着一个生态水池,它是自然之友盖娅设计工作室的创始人泰山设计的——全部用水都经过在地过滤沉淀汇入中间的生态水池, 人畜废弃物就地堆肥回归果园。在这个满足亲子家庭需求的舒适的营地上,每一个体验的细节都是以环保、循环为出发点的。

与此同时,飞鸟与鸣虫也请来了德国研究朴门农业设计的专家朋友,为农场的种养殖进行了规划。未来的几年中飞鸟与鸣虫的果园将被养育成一座“食物森林”——让乔木、灌木和草本作物高低错落;果树、可食玫瑰、树莓和黑加仑相得益彰;小鸡小鹅在园子里捉虫除草;住在生态水池里的青蛙和蜻蜓去除蚊蝇;豆科的绿肥作物抑制杂草、吸收空气中的氮变成肥料、开出美丽的花朵。

“零废弃野餐日”、“小小大地艺术祭”、“飞鸟‘集’农场生活节,一系列关于美学、艺术、文化的活动在这座小小的农场开展,更多有趣的人被汇聚到乡村,使之成为新业态、新生活、新思潮的发源地。飞鸟与鸣虫正在实践的,就是与和农民牵着手,共同构建这个最大的小小农场,和这个关于乡村的新时代。

李一方简介:李一方,飞鸟与鸣虫农场创始人,“2021年度北京市休闲农业十大杰出创业女庄主”之一。具有十余年国际组织项目管理和新闻发言人经验,硕士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作者:怡 芳  本文选自《今日国土》杂志 2022年5月


责任编辑:肖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