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金珠子,金珠黄,金珠换不来沁州黄”。
沁州黄小米是产于太行山区山西沁县沁州黄镇檀山一带的一种小米,源于炎帝,得名于康熙。流传至今,从朝廷贡米到今天全国人民的盘中餐,沁州黄以其高品质、营养丰富独领风骚,与山东金乡县金米、章丘县龙山米、河北蔚县的桃花米并称中国四大名小米,成为“小米之王”。《中国谷子品种目录》所载的一万多个谷子品种中,沁州黄小米的品质名列前茅。
作为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沁县曾经是神农氏从事农耕的试验区域。他在这里尝百草、得嘉禾的神奇故事被世代流传。相传,炎帝从陕西一带辗转来到沁县羊头山下,见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就带领随民驻扎下来,在狗尾巴草一类的植物中挑选出上百种草籽,撒在地里培育,最后精选出“稻、麻、稷、麦、豆”五个品种,延传耕作,供民食用。其中“稷”就是谷,是最为优良的品种。因此,有人把沁州黄称为“炎帝米”,也是很有道理的。
沁州黄过去叫“爬山糙”。相传在明朝嘉靖(1522-1567年)年间,皇后生子后饭菜不下,生命垂危,昏迷中喊“黄金汤”,嘉靖皇帝派大臣四处寻找。忽然一位大臣看见一个老婆婆端着一碗金黄色的米汤喝,忙问:“你喝的是什么?”老婆婆头也没抬,随口道:“黄金汤”。大臣高兴极了,忙把老婆婆和熬米汤的家什带进宫里,熬汤给皇后喝,皇后连喝两碗,倒头便睡,不久痊愈。嘉靖皇帝得知米是“糙谷米”,产在沁州,便发旨沁州府年年进贡,“糙谷米”就成了宫廷贡米。
清朝初期,沁州名人大学士吴琠(1637-1705年)颇受康熙皇帝的赏识。他43岁那年任光禄寺少卿,负责管理皇家的膳食,康熙皇帝操心朝政,食欲不佳,精神不振。吴琠就把“糙谷米”带进宫里,亲手熬粥,敬奉康熙皇帝。康熙皇帝进食“糙谷米”粥后,神清气爽,龙颜大悦,问吴琠:“这是哪里来的?”吴琠回答:“臣老家的糙谷米汤”。康熙听后略加思索说:“你老家是沁州,这米就叫‘沁州黄’吧!”从此,“糙谷米”改称“沁州黄”,成为皇宫特供佳品,名留青史。
据《沁县志》记载,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一周年的万国国际博览会上,沁州黄小米和杏花村汾酒远渡重洋去参展,双获金奖。近代诗人陆石深情地咏叹道:“太行观燕舞,汾水听莺声,粱买沁州黄,酒沽杏花村”。
在历史的长河中,沁州黄的神奇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口口相传。抗战初期,八路军总部进驻沁县小东岭村,由于供给困难,薄一波曾亲自安排每月特供八路军总部和后方医院五石沁州黄小米,用来改善总部首长和伤病员的生活。
二
沁州黄小米从古到今名扬天下,人们不禁要问:沁州黄为何如此神奇?沁州黄有什么特殊之处?
沁州黄小米之所以闻名遐迩,首先得益于这里优美的地理环境、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特殊的黄土质褐土性土。
沁县位于112oE、36oN的世界谷物黄金生产带,位于太行山与太岳山之间,地处浊漳河源头,数条支流纵横交错,无工矿企业,生态优良,全年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是天然的农业王国。沁县属黄土高原丘陵区,平均海拔1000-1100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316.1小时;沁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9.3℃,昼夜温差13.6℃,无霜期171.9天,年均降水量540.2毫米,非常有利于谷物生长。沁州黄的生长对土壤的要求非常严格,只有黄土质褐土性土才能达到种植要求,这种土壤分布于全县梁峁之处。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组化验分析,沁县一带黄土质褐土性土富含钙、铁、锌、磷、锰、硒等多种营养元素。正是由于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才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沁州黄。
另外,沁州黄对种植技术也有特别要求。春天农民犁地、除草、施肥、播种,每个步骤都非常讲究;夏天,蹲苗促壮,中耕除草,适时浇水,合理追肥。每到农历八、九月份,田野里一片金黄,谷穗弯弯,粒粒饱满,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沁县人的脸上。成熟的沁州黄不仅体形金黄、颗粒圆润、晶莹透亮,而且味道香美、营养丰富。它富含人体所必需的蛋白质、脂肪、淀粉、可溶性氨基酸,以及钙、磷、铁、锌、硒等微量元素。1987年,“沁皇1号”小米经山西农业大学检测,淀粉含量55.84%、粗蛋白质含量8.95%、可溶性糖分含量2.13%、胡萝卜素0.12毫克/100克。2008年,“沁皇2号”小米经原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或高于国家优质小米蒸煮及营养品质标准。其中,含直链淀粉15.98%、胶稠度141.0毫米、糊化温度4.0级、粗蛋白13.2%、粗脂肪4.35%,尤其是微量元素硒的含量为0.202毫克/千克,是普通小米的1.8倍。
三
沁州黄小米质优味香,具备绵、软、弹、滑的特点,烹味食味浓香四溢,吃起来软绵可口,令人回味无穷。从医学角度看,小米有滋阴养血功效;有防止消化不良、健胃除湿、和胃安眠、清热解渴功效,是年老体弱者最佳滋补品。不同种类的小米粥都深受人们的喜爱。配绿豆等熬制的小米粥,清凉下火;配大枣熬制的小米粥,营养丰富,滋养体魄。熬小米粥也很有讲究,水烧到70-80℃时再把小米下入水中,大火煮十几分钟,转小火慢熬半个小时左右,小米粥表面就会形成一层果冻样的米油。稠厚又柔滑的米油散发出阵阵清香,喝一口唇齿留香,沁入心脾。
小米饭也是香甜可口,越嚼越香。在20世纪70-80年代,学校的食堂几乎每天早上都是小米饭。金黄的米饭配上一勺土豆丝,再美味的佳肴也比不过这碗平常的小米饭。在当地,谁家的媳妇生娃了,乡亲们都会挑选新碾的小米作为最佳的滋补佳品送去。产妇坚持喝小米粥,不仅养胃,奶水还会非常充足,还可以滋补产后的虚弱。不管是离家的孩子,还是居家的长者,小米已经成了沁县人忘不了的思乡情,离不开的家乡饭。
沁州黄小米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商品,好多时候已经成了家乡的象征。远离家乡,一天喝不到家乡的小米粥,就觉得生活缺少了调味品,而且时间一长还会生病、上火。这时人们总会说:“药补不如食补,喝碗小米粥就好了!”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远行的游子回到家,能喝到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是幸福的,也是满足的!
昔日的沁州黄,养在深山人未识,独处皇宫享尊荣。如今的沁州黄已走下神坛,进入千家万户,给每个人带来天然、醇熟、滋养的人间烟火味,成为老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营养佳品。
四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提升和恢复沁州黄谷子品质,且改变其不能下山、不能高产的传统,沁县全面实施沁州黄小米产业振兴工程。2002年,中国山西航天育种中心利用“神舟四号”飞船搭载沁州黄谷子2000粒(太空1号沁州黄)遨游太空。同年,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之后,沁州牌沁州黄小米先后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被评定为“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优质产品”“山西名牌产品”“山西省百姓最放心食品品牌”等,2006年沁州黄小米“沁州”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商标”。2021年“沁州”牌沁州黄小米产品成功通过“圳品”认证,获得使用“圳品”标识上市资格,成为首批获证产品。沁县因此获得“中国名米之乡”“中国小米之乡”称号。
2006年以来,沁县与有关部门合作,先后研制出以“沁州”牌沁州黄小米为主要原材料的婴幼儿营养小米粉、中老年米粉,酸甜纯正的沁州黄米醋、各种口味的小米锅巴、味道独特的小米饼干、营养美味的小米挂面等产品,以及茸米系列产品。今天,沁州黄已形成了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系列化开发的产业发展格局,沁州黄谷子已经成为沁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沁县“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沁州黄小米及其系列产品,销售市场已覆盖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多个地级市,终端销售店达到1万多个,并出口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实现了“米通天下”的梦想。
小米粒,小米香,金珠不换沁州黄!山珍海味不解馋,一生只爱沁州黄!作为土生土长的沁县人,他们对于沁州黄的喜爱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每个人的心里!沁州黄以及它的系列产品也必将以它独特的品质畅销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王焕萍)
本文选自《今日国土》杂志 2023年7月
责任编辑: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