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3日下午,结束了在密云区金叵罗村北京市第四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庆祝活动后,驱车120余公里,傍晚时分来到了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东花园镇的羊儿岭村。到羊儿岭村,是来参加韦荣慧老师组织的“乡村有约——羊儿岭文化体验活动”的。这是我第一次到羊儿岭村,停留了不到一天的时间,但印象深刻。
羊儿岭村委会大院门
羊儿岭
风格独特的村委会大院门。一进村就被带到了村委会,一下车就被这个极富历史感和特色的大院门吸引住了,忙不迭地拍照留念,随行的一位朋友还用立拍得印出来一张照片。这个大院门大约建造于20世纪50-60年代,现在已经极为少见了,有些中西合璧的样式。门头圆拱门设计,外立面是传统的白墙土瓦,典型的中国北方传统特色,实用,简朴。上半部是砖砌的立柱,顶部圆拱尖顶,很有苏式建筑特征,门首正面有大大的红色五角星标志,这是过去中央苏区房屋都有的标志性装饰。我曾经把我在村委会门口的留影照片拿给了在中国建筑标准研究院工作的建筑师朋友看,他的第一个问题居然是“这里是回族村吗?”,看来这个大院门不光是有时代感,还是带有民族特色的。按他的说法,“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十数年间,社会生活逐渐稳定,乡镇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趋于完备,在式样上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属性。那个年代受到共产主义国际风潮的文化影响,圆拱门和立柱的设计就带有明显的西方古典式样的韵律感,而圆拱尖顶是传统伊斯兰姆的建筑文化特征”。这样看来,虽然羊儿岭不是回族村落,但与这里地处长城脚下,是多民族融合的区域特征相契合,属于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表达。
关系紧密的脚下长城。我去过华北地区不少长城脚下的村庄,长城蜿蜒在山脊,而村庄都是建在山谷平地上,多数长城脚下的村庄都与长城城墙、烽火台等有一定的物理空间距离,两者有如此紧密关系的就要数北京延庆的岔道村和这个与之毗邻的羊儿岭村了。岔道村是一座小关城,是八达岭、居庸关长城的防御体系整体的一部分,岔道古城就被一个不规则长方形长城包围着,所以老百姓的住处就紧邻着长城。羊儿岭村与岔道相似,她是“羊儿岭营城”的所在地,应该也是八达岭、居庸关长城的防御体系整体的一部分。史料记载,为抵御瓦剌部队对京师的侵扰,明嘉靖35年(公元1556年)修建了宣府镇南山路长城,同年建成“羊儿岭营城”。“羊儿岭营城”呈方形,宽4米,高8米,周长400米,占地15亩,是附属墩台中指挥官居住、办公和士兵调休、训练以及存储粮草、武器的基地。“羊儿岭营城”明显高于其他营城,且建造方式独特,尤其是其南门的“五券五伏”很有特点,在明代长城中实为罕见。所谓“五券五伏”,是古建专业词汇,“券”指的是立砌的砖,“伏”就是卧砖。凡是拱券式建筑都用砖或石发券而成,伏券数越多越结实。我们实地看到,重建后的羊儿岭营城南门正面依然正是“五券五伏”,可惜的是在羊儿岭营城南门的背面见到的却是“四券四伏”!
羊儿岭的土质长城墙体几乎就是村民家的院墙,明代时期的军官的官邸、士兵的营房以及弹药库都早已演变成为如今老百姓的住所了,村在城中,城在村里,城变成了村,村也就是城,形成了典型的“村城合一”的现代民居村落。
在参加羊儿岭“乡村有约——羊儿岭文化体验活动”时,我们看到了全部由村民组成的民间高跷队,队员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身着各种古代服饰,有白面英俊书生也有俊俏小巧媳妇、有黄袍加身的官员也有一袭黑衣的武士、有男扮女装的媒婆更有逗人开心的丑儿……行走起来,连蹦带跳,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引得现场的观众不停地拍照,记录下这美好快乐的时刻。
京城来的“新居民”。韦荣慧,曾是中国民族博物馆的副馆长,司局级干部,退休后担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兼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说起与韦老师的相识,还要追溯到2021年冬春时节在山西大同市老城墙里的一个四合院——金安客栈,受徐人杰老师的邀请,我们因为一起去参加大同守口堡长城艺术区“狼烟烽火”大地艺术暨夯筑博物馆的落成活动而相识。之后,我与韦老师的联系就多了起来,成了好朋友,并开始互相关心、关注和参与、支持各自的工作。先是当年4月23-25日,我们首次合作,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了首届“乡村有约——乡村文化体验活动”,当时活动的热闹程度和轰动效应至今还在脑海中萦绕,让我认识到韦老师是一个文化活动的策划大师和社会活动的组织高手。第二次合作就是同年9月2在羊儿岭举办的“故事汇·集体记忆”,第三次合作则是在2023年初建成的功能日臻完善、内容更加成熟的、以“红色山河记忆”为主题的“山水镇罗营·故事汇”。单说以羊儿岭“新居民”自居的韦老师,她在羊儿岭简直就是一个神话,这次她操持的“乡村有约——羊儿岭文化体验活动”内容非常丰富,五个体验项目各具特色,多样化的体验活动让到访者留连忘返。
第一,是《长城内外村落田野调查观·访·记》项目主题展,这是国家民委的资助项目,韦老师和她的团队走访了100多个长城村落,旨在侧重于从人类学的视角,关注生活在长城沿线的村民,搭建传播中华民族和平、和睦、和谐故事的长城平台,助力长城内外的乡村振兴。
第二,是凝练出的关于中华民族、长城和怀来、羊儿岭的“集体记忆”《关于长城的集体记忆》中这样描述:“长城,犹如蜿蜒巨龙,横亘万里山河;长城,世界建筑奇迹,创造人类文明;长城,曾经狼烟烽火,见证民族融合历史;长城,抗日御敌前线,谱写保家卫国民族精神;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开创新时代发展篇章!”这不正是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如此深厚长城情结的最好诠释吗?
第三,是羊儿岭的“扎染巧娘”。韦老师把家乡贵州的苗族扎染技艺引进到了羊儿岭村,培育出了不少“扎染巧娘”,还组建了“扎染模特队”。我在乡村市集上就买了一条村民姬占莉制作的扎染围巾,很喜欢,至今使用着。韦老师已经把羊儿岭当成第二故乡了,她会把羊儿岭的特产,黄澄澄的小米、酸酸甜甜的海棠果和海棠干等送给朋友们吃,还经常为羊儿岭“官宣”,她的《国庆节,去羊儿岭“遇见”——写给桂英姐》、《花开的时候,去羊儿岭找乡愁》等散文,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羊儿岭的热爱,读起来清新亲切、自然流畅。
第四,是故事汇·集体记忆。在这里,我们听到了专家讲述中华民族的历史、讲述长城的故事,更多的是听到了来自当地老村民讲述的他们记忆里和现实中的羊儿岭故事,有一个80多岁的老人家抢着发言,着实让人感动。这是多么好的爱国家爱家乡的教育场所啊!
第五,是长城谣乡村音乐会。有歌有舞,有诗有画,还有音乐剧,当身穿铠甲的武士出现时,仿佛又穿越到了金戈铁马、狼烟烽火的年代;当“长城谣”的音乐响起,引发现场全体人员的共鸣,无不动容,不约而同地与演员一起哼唱起来。
乡村活态博物馆
何谓乡村活态博物馆?我以为,每一个乡村本身就是一座开放的、丰富的博物馆。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从农民的生活方式、农业的生产场景、农村的院落空间到乡村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自然景观,从农家的地方餐食风味到百姓人家所特有的敦厚本分好客的秉性……无一不是这座博物馆最好的展现。在国家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乡村的功能和价值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淡化、被忽视,其实中国的乡村,像一个传说,每一个村落都是一座宝藏,因为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是人类文明共同的遗产,它隐藏着中国智慧的秘密,也饱含着未来中国的想象。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认为“要读懂中国,必须读懂乡村”。他曾经用一幅对联来解释乡村是什么,上联是“藏万世文明之码”,下联是“解千年兴衰之谜”,横批是“乡村有乾坤”,他说乡村蕴含着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秘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的价值,2017年12月就提出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我想,这正是他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起点,他强调的“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正是站在大历史观下对乡村本位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新时代乡村价值的新视角。
乡村市集上的“扎染巧娘”展示其作品——扎染围巾
乡村能成为活态博物馆,我认为应该有三个要素:一是有留得住的有形乡村文化。包括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像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都属于有形的乡村文化。羊儿岭的明代营城、村委会大院门、老宅古树等历史遗存就是有形的乡村文化。二是有传得下去的活态乡土文化,比如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羊儿岭的历史传说、民俗花会活动等即属此类。三是要注重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把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现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的魅力与风采。“故事汇·集体记忆”“长城内外乡村集”“长城谣乡村音乐会”就是在以人类学民族学的视角、艺术化的手段、时尚化的表达,去发掘、呈现、讲述、感悟、传承、活化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典范!
我在羊儿岭故事汇上即兴发言时与大家交流了对乡村的功能与价值的认知。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功能、生态安全和生态产品的保障功能、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这三大独特功能,是城市绝不可比拟的,这是乡村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强盛做出的最大贡献。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教授调研发现,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闲暇无意义、消费不合理,是社会关系的失衡、基本价值的失准、文化的失调。农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活法才是对的?我虽然不完全苟同,但对于乡村文化的缺乏却感同身受。我长期在农口工作,深知乡村的价值,更深谙乡村文化建设的严重缺失。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探讨的“乡村活态博物馆”建设的话题,是一项特别有意义的事业,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
韦荣慧(左7)及其团队在羊儿岭
韦老师说,她有一个愿望,想引导村民了解自己,让村民自己编绘自己的美好生活、讲述自己的民族故事,让这“故事”从这里远走他乡。她还有一个梦想,让长城内外的“村”变成活态博物馆,要有人类学的学术气质,也要有时尚的艺术风范,成为村民与“新居民”共同汇聚的地方。在我看来,羊儿岭的乡村活态博物馆已经有模有样了,值得庆贺!这一创新的理念和创造的行动,已在不断开枝散叶,北京长城沿线的怀柔区渤海镇建设的“板栗活态博物馆”和在平谷区镇罗营镇建设的以“红色山河记忆”为主题的“山水镇罗营·故事汇”都已初见成效,值得期待!希望长城沿线的地方尽快尽早尽多地提高认识,愿她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城内外一家亲”美梦成真!
万里长城万里长,过去的故事已亘古不变,今天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本文选自《今日国土》杂志 2023年3月 作者: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一级巡视员刘军萍)
责任编辑: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