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北京市海淀区园林绿化局邀请30多位知名作家、媒体人,拟采访创作一部《绿水青山看海淀》生态文学集,写写海淀的山、海淀的水、海淀界内的公园,旨在全方位展示海淀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用生态建设成果来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新时代发展理念。在8月21日的启动仪式上,老友青松问我,老兄:你想写写哪个公园啊?我不假思索:东升八家郊野公园。
为什么选择东升八家郊野公园呢?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我是1978年12月从辽宁应征入伍到北京基建工程兵第六十五团的,新兵连当时就在海淀区西三旗,新兵连集训三个月后分到十三团,团部驻在清华大学13号楼。在清华园里呆了近四年光景,后搬到东升乡五道口。1983年初,按照中央军委裁军的统一部署,基建工程兵整建制撤销,北京指挥部集体转业,就地改编成北京市城市建设工程总公司,总部在海淀区大柳树,我们团和另外一个团改编成北京城建四公司,仍然在五道口办公。
记得当时在办理户口时,东升乡派出所上门服务,民警的态度特别好,我们非常感动,大家心里美滋滋的:“裁军真好,一夜之间成北京人了”,可以说,从那一刻起,我们就是东升乡的居民了。后因工作调动离开了海淀,每当回忆起这段美好的时光,我都自豪地说,我的身份证四五六位数是108,海淀区是我的第二故乡。
离开海淀一晃儿30多年了,这次借公园采风活动回到东升,说心里话,真有点儿不敢认了,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街道商城,都是大都市的气派,一点也不“土”喽。尤其是园林绿化,到处是草木葱茏,绿树成荫。坐落在八家村地区的东升八家郊野公园,更是一个清新雅致、天然野趣、环境和谐的绿色港湾。
八家郊野公园原先是东升乡八家村、清河村、科技站和八达公司第一道绿化隔离带,在隔离带建郊野公园,这是北京民生的大工程。200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在全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带现有绿地116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设100个郊野公园,巩固绿化隔离带地区的建设成果,提升原有林地的综合效益,改善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绿色公共活动空间,公园建成后,郊野公园绕京城将成为首都一道新景。八家郊野公园作为其中之一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
为什么要建郊野公园?随着城市中心的人口、工业、商业与住宅要素不断向周围地区迁移和扩展,城市化给人们提供更多物质享受的同时,也拉大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再加上市区快速的生活节奏和紧张工作,使市民身心承受着双重压力,因此,回归自然、观赏田园风光、感受和体验悠闲的乡村生活成为城里人的一种渴望,缓和城市与自然的矛盾,郊野公园就这样应运而生。
八家郊野公园在规划设计中,注重为游人提供不同于城市公园和森林自然保护区的自然体验,满足居民的休憩新需求,突出野趣和地域特色,突出文化氛围和生态功能。将人工林近自然化的建设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始终。公园的基础设施亦突出了生态环保的理念,如生态厕所、太阳能灯、雨水综合利用管道等。公园树木丰富,辅以精心点缀的设计,组成了”启明东升、松石宿好、万红千日、树人百年、颦叶华容、朱明清河、梨花飞雪、行于乔木”八景,或苍松迎客、巨石挺立;或细柳成林、丝丝弄碧;或芬菲遍野、梨花飞雪。公园的名字也是应“八、家”二字谐音,取“八方安和”、“佳(家)木更新”的之意。
规划方案通过了,那就开干呗,事情可没那么简单。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只给了4个月的有效施工期,时间太短;其次是交通不便利,施工道路受限;第三是违章建筑拆除,这是历史遗留问题,要在短时间内解决难度很大。
怎么办?东升乡成立了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挂帅,提出“高标准、按程序、保工期”的九字工作方针,克服困难,啃硬骨头。为科学建园、规范建园,他们还聘请了两名技术专家担任顾问,在市区提出的“合理利用、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指导下,落实公园建设任务,努力为市民打造一个生态优先、环境优美、以森林自然生态景观为主的绿色空间。
为确保工期,施工单位克服冬季施工困难,完成了包括管理用房建设、铺装道路广场在内的大部土建工程;北京京林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调集各方力量,现场施工人员最多时达到1700余人,各种施工机械40多台同时作业;原有林地里的11户违章建筑也顺利拆除。
为提高公园品质,更好地适应周边环境需求,东升乡决定追加资金在公园东北侧建设东广场以及公园主入口,拆除集体建筑10600平方米,开通主路将公园与双清路打通,在东大门设计上引入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设计理念,突出八家地区的历史,充实了公园的文化内涵。
一个占地面积101.45公顷、由东、西、南三个小公园组成、市区投资6387.02万元、面向地区20多万群众的郊野公园四个月建成了。2009年五一正式开园,成为当时北京规模最大的免费对游人开放的郊野公园。
公园分为管理服务中心、科普训练基地(野营、拓展训练等)、康体健身步道(带状)、文化休闲区和儿童活动区五个区。项目工程在原有植物结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对过密的杨树林和柳树林进行了间密留疏,选择千屈菜、二月兰、日光菊等野生作为地被植物,以及白蜡等乡土树种,因其耐旱、管理粗放,能起到防沙固沙的作用,且让游人有回归自然的感觉。尤其是这些野生地被植物还能结果,可以为小动物、鸟类提供食物,丰富公园的生物多样性。
在公园的建设中,东升乡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突出郊野、自然协调的原则,在原有林地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保护、利用现有林木资源,按照适地适树、丰富生物多样性的要求,以乡土树种为主,优化林木结构,注重植物的空间配置、季节变化、自然景观和生态功能。升级建设中调整了乔灌花木2.17万株;新栽常绿和落叶乔木1.81万株;花灌木34.10万株;乔木、灌木、地被、花卉品种近百种,真正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绿,景色宜人。
走进公园,顿感宁静空旷,空气清新,时值仲夏,置身于郁郁葱葱林海,树木遮天蔽日。在外面,阳光灿烂,可在公园里,太阳的影子看不到了,只有偶尔从那缝隙中投下来一丝丝光线,才感觉到阳光的存在。人们在这里遛弯、跑步健身,走累了随处可见找个休息的长椅,完善的设施增添了公园的舒适度、丰富了公园的功能,让公园更富有吸引力。
傍晚时分,彩霞满天,染红了天边,映红了湖面,点点红光在湖面上闪耀。夜晚,公园呈现出另一种美丽,安装在广场、景观四周的彩灯、路灯与月光呼应,迷人的景色让人久久不愿离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充满田野风趣的自然景观一直是喧闹都市人心中的渴望。立冬时节周末,我再次来到八家郊野公园,感受这里的清新和宁静。
瑟瑟的秋风给公园抹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走在公园的小径上,立刻感到一阵清凉。远看,枫叶正红,银杏已黄,绿树虽包围着游人,但公园里已是五颜六色了。有些树叶黄了,有的树叶象金子一样还挂在树上,有的被风吹落,躺在草丛中,黄绿相间,煞是好看。掉在地上的绿的、粉的、黄的,还有红色的树叶,一阵风吹来,它们一跃而起,向前奔跑,倘佯在公园里的游人赶紧掏出手机抓拍这瞬间风景,享受这初冬的美丽景色。
设施齐全、科普通俗、服务周到,八家郊野公园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公园将城市点缀得花枝招展,春夏秋冬在城市的地面没有展示,在公园里却表现得淋漓尽致,去公园便可以释放所有疲惫。这就是大自然赠与我们的快乐,更是生态文明建设带给百姓的民生福祉。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保护生态环境是今天的全球共识,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执政党的行动纲领,我们党是第一个。党中央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是执政党向人民的庄严承诺。
东升乡党委政府按照市区战略部署,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精心打造郊野公园这个提升地区环境品质、服务地区群众的载体,让绿水青山成为八家郊野公园的亮丽底色,让公园更富有吸引力,让百姓更有幸福感、获得感。(本文选自《今日国土》杂志 2022年12月 作者:《中华合作时报》原副总编辑叶雨)
责任编辑: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