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溪本来就很美,溪床肥沃,溪水澄澈,砂质溪岸上树草丛生,大树掩映。尤其溪边左侧,一株百年万年青,虬枝铁干,倾斜在溪水之上,飘飞的胡须,随风舞动,威风凛凛,令人敬畏。
然而,鸳鸯溪再怎么美,以前光顾它的人却也是寥寥无几。可是,自从一对小鸳鸯在这里诞生以后,这里就声名鹊起,人声鼎沸,人们整天价熙来攘往,络绎不绝,川流不息。这里一时间竟然成为了人们,前来览奇觅胜的热点,打卡观光的目的地。
据说设置在鸳鸯溪边的远红外相机,拍下的这一组珍贵的视频,不仅刷新了广东省在此之前,没有野生鸳鸯在野外成功繁殖的历史,同时也刷新了,野生鸳鸯在国内繁殖点最南线的记录,十分难得。
人所共知,鸳鸯在鸟类定性中,是属于雁形目鸭科。由于特别的美丽,而被列为著名的观赏鸟类,经常出现在各种绣品和饰物上。又由于鸳鸯的个性很强,喜欢成双入对,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它们,看作是美好爱情的象征。新娘的盖头上,枕头套上,被子上,往往都会有,鸳鸯成双对的美好形象,寓意着新婚夫妇的小日子,能够像鸳鸯一样,恩爱幸福。
实际上,鸳鸯在古代中国,最早是用来比喻,兄弟之间、朋友之间,志同道合的。直到唐代诗人卢照邻,“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诗句,出现以后,人们才正式把鸳鸯,确定为爱情的象征。
然而鸳鸯真的对爱情,就那么的执着,那么的视死如归吗?据鸟类专家考证,事实并非如此,鸳鸯非但不够忠贞,反而是出了名的“花花公子”。它们在谈恋爱的时候,据说确实出双入对的时候比较多,但等到鸳鸯妈妈孵出宝宝以后,鸳鸯爸爸们,就从此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有人对此做过专项考证,证实,几乎所有的鸳鸯爸爸们,在这个时候,全都跑到别处,另觅新欢去了。
可是非常奇怪,自古以来,人们不愿意相信这一点。直到今天,人们依然相信,鸳鸯对爱情的忠贞是名副其实的,继续把它作为,美好爱情的象征,连我也算在内,不知道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不,听说车八岭的鸳鸯溪,经常有野生鸳鸯出现,并且自行野外成功繁殖,多有一家三口溪中戏水,就非要见到它们不可。
我们“绿水青山车八岭”生态文学采风团,是在二零二四年的三月二十七日下午,由北京到达的车八岭自然保护区。安顿好住宿以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鸳鸯溪,想要在鸳鸯溪里,尽快觅到野生鸳鸯的身影,甚至幻想着,能够见到鸳鸯的一家老小,欣赏它们喜悦追逐,欢快戏水的温馨一幕。
我们在随行的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沿着鸳鸯溪边的负离子小道,走进鸳鸯溪。只见鸳鸯溪里,杂花满地,树草繁盛,地势险峻,环境湿润。置身其中,深感精神愉悦,身心清爽,呼吸通畅。眼前的溪水蹦跳着,漫过大石,躲过山岩,手牵枝叶,在兽蹿鸟鸣中,唱着歌,无忧无虑地向下游跑去。
老师们请注意了,走在这条小道上,会经常看到,两边的树上、林地间,有小松鼠、三栉虫和艳丽的盾蝽等,各种小动物、昆虫的身影。天气稍晚一点的时候,还会看到,千足虫、白额巨蟹蛛、天牛、萤火虫、崇安髭蟾、绞花林蛇、海南闪鳞蛇等,各种小昆虫和爬行类动物的身影。
随行的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善意提醒,增加了我们的警惕性。尤其说到蛇的时候,不由得让我,浑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然而,在接下来的行进中,我们谁也没有碰到一条蛇。倒是我,首先发现了一大片,十分罕见的苔藓。
随行的保护区工作人员说,这是一片近几年来,新发现的苔藓,被列入广东省新纪录的,六种苔藓中的一种,叫拟透明凤尾藓。你看,它们的形状,多像被昆虫嗑成网眼的树叶?这种苔藓,对生存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只有在,像鸳鸯溪这样的林地里,才能够看得到,它们成片生长的身影。
走过苔藓,我忽然看见,一台远红外相机,被固定在一个树桩上,隐秘地安置在溪水的岸边。随行的保护区工作人员说,车八岭保护区,在一百公里范围内,总共安装这种,远红外相机二百多台,其中,能实时上传照片和视频的相机,就有一百多台。近年来,收集到的珍贵照片和视频,已经超过了七十万份,穿山甲、小灵猫、黄腹角雉、豹猫、水鹿、中华鬣羚、白鹇、红嘴相思鸟、凤头鹰、褐林鸮等,珍稀飞禽走兽的发现和记录,为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为了让我们更多地了解,被远红外相机,记录在案的动物,随行的保护区工作人员,还向我们讲述了,以下几种动物的情形。他说:
白鹇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也是广东省的省鸟。白鹇的外观美丽,体态娴雅,雄鸟羽毛全身棕褐色,长着美丽的白色长羽毛尾巴。它们性情胆小,出行时往往成群出动,大群有十几只甚至几十只的。觅食时会安排哨兵。产卵期雄鸟不时煽动翅膀,向异性展示舞姿,雄鸟之间,也会相互扑咬、打斗,以展示各自的雄风。
环颈雉雄鸟漂亮,雌鸟次之,适应各种环境,常以植物的嫩叶、嫩芽、嫩茎、果实和种子为食,也会吃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环颈雉的翅膀较硬,飞行速度较快,但不能久飞,是典型的地面生活鸟类,通常晚上会在树上休息,较温暖的地区,每年会有两次繁育。
野猪非常凶猛,杂食,无所不吃。它们适应性强,常黄昏和夜间活动、觅食,善游泳。雄猪有獠牙,人类生活区,危险性它排在第一,华南虎、云豹、豹猫和黑熊等,均不是它的对手。成年雄猪,多喜欢独来独往,雌猪的繁殖能力特别强。
花面狸也叫果子狸,生了张黑白分明的大花脸,四肢粗短,善于攀缘,常会利用山岗的岩洞、土穴、树洞或浓密的灌木丛,作为隐蔽自己的场所。它们白天爱睡懒觉,多夜里爬到树上,以野果为食。
豹猫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长得像豹,体型像猫,爱吃肉,攻击力爆表。南方种,多为淡褐色或浅黄色;北方种,颜色灰黄,且带有黑色斑点。适应性较强,野兔、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啮齿类等小动物,都是它的食物。它们偶尔也潜入村寨,盗食家禽。而且善爬树,能游泳,常栖息于树洞、土洞、石块下或者石缝中,喜欢独行。
山麂是我国特有的鹿科动物,红胡桃色,四肢黑褐色,额部红褐色。角小尾短,嘴角有细小獠牙。喜欢独居,常栖息于灌木覆盖的岩石地段,或者较开阔的松、栎林地,胆小敏锐。常以植物的嫩枝叶、幼芽、花果为食,有时也会到村旁地角,盗食农民的禾苗和蔬菜。
黄腹角雉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鸟类,被誉为“鸟中大熊猫”。常栖息于,山地中的针阔叶混交林内,性好隐蔽,善于行走,经常在茂密的林下灌木丛和草丛中活动,主要以蕨类及植物的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为食,繁殖成功率极低。
前不久,在一个远红外相机视频中,清晰地拍到了,三只雄性黄腹角雉的身影。它们一字排开,慢慢地从镜头前边走过,羽毛棕黄色,头黑色,背翅部大斑点皮黄色、小斑点猩红色,脸颊和喉垂红色,垂角蓝色,头上一撮黑、红、黄三色缨毛,长长的向后生长,威风凛凛,艳丽多姿,神态悠然自得,可爱至极。
往前走,负离子小道拐上山坡。我们一行人,首先要跨过溪水。这一段地势复杂,山高谷深,溪岸险峻,溪床坡度大,溪水流得急,淙淙作响,翻着浪花。继续前行,大家必须得踩着大石头,三窜两跳,才能跨过溪水。
溪岸上的树木,更大,更粗,更高。有许多珍稀树种,被保护区挂上了标牌。标牌上有该树种缩小了的图案,标注着中文的名字和拉丁学名,还有车八岭地标图案,以及该树的二维码。有了这个二维码,想要认识和了解该树,已不成问题。
每走到一株挂牌的树木跟前,大家都会留下一张珍贵的照片。但由于挂牌的树木太多,恕不能一一介绍,只能把它们的名字留在这里了:
有野漆、观光木、樟叶槭、香港四照花、楝、华南青皮木、香楠、赤杨叶、水团花、野含笑、深绿卷柏、闽楠、枫香树、红枝蒲桃、华南皂荚、贵州石楠、白桂木、黄牛奶树、陷脉石楠、南酸枣、红楠等。
同时,还有许多蕨类植物,如刺头复叶耳蕨、长叶铁角蕨、福建莲座蕨和金毛狗等,以及大片大片的毛竹。
这是一个环形的区域,终点就在进去的位置。在这个区间里,设置有好多个科普、歇息、休闲、玩乐的地方,比如水吧区、枫楠小径、跳沙池区、泉吧区、风吧区等等。
在这些地方,你可以看到:绿色的大标牌“遇见车八岭”,上书“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等,十几个响当当的头衔;古老的树木上,通身生满苔藓,毛茸茸的,枝杈上更厚、更浓,微风徐来,柳丝一样飘动;许多树干的下部,都挂有取样瓶,林间空地上,支着取样网,溪水之上,还建有风雨桥。
偶尔,你还会发现奇观:有的大树,地上的板根,长得比树干还要长,高出地面,曲里拐弯,犹如一段细小的长城;有的树木,生有细长的叶片,集体下垂着,远远望去,既似空降兵跳伞,又如孔明灯,窜着树空儿,慢慢飞往蓝天。
泉吧区里的溪水,由于落差大,流淌得非常的急。溪水从高高的悬崖上跌落,哗哗山响,浪花如银,在这里形成两级大瀑布,壮观得很。
此地区域的标牌上,记录着,在此地生活的六种禽鸟:游禽有绿头鸭、鸊鷉和潜鸟;涉禽有鹤和鹭;陆禽有雉鸡、鹌鹑;猛禽有金雕、红隼、雀鹰和雕鸮;攀禽有啄木鸟、鹦鹉、杜鹃、雨燕、戴胜和翠鸟;鸣禽有麻雀、百灵、画眉和山雀等。
风吧区为一山间平地,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鸳鸯溪里的昆虫多样性。这里不但有,张牙舞爪的金龟子、夏夜小明灯似的萤火虫、环境监测专家蜉蝣,而且还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动物,金斑喙凤蝶。
说到这个金斑喙凤蝶,那可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蝴蝶,已经被国家,纳入到了,极度濒危动物的名录里。
金斑喙凤蝶,体长三十毫米左右,通体绿中渐黄,非常的漂亮。它的前翅膀两边,各长有一条,弧形的金绿色的斑带;后翅的中央,各长有几块,金黄色的斑块;后翅的后缘上,各长有月牙形,金黄色的斑点;后翅后面的尾部,剪刀型,突出、细长,末端还有一小节,呈金黄色。金斑喙凤蝶飞行的姿态,也十分的优美,再加上它天生的美丽,所以,被人们称之为“蝶中皇后”。
在这个区域里,你还可以了解到,多彩的林间地下“楼层”是怎么回事。
原来,最上面的腐殖质层,就是富含腐殖质的土壤表层,非常的肥沃,有机物特别多;淋溶层,在腐殖质层下面,其中的有机物,也十分的丰富,但是有些矿物质,容易被淋溶的水分带走;淋溶层下面是淀积层,这一层中,有机物含量较少,但是却能够富集,从淋溶层带下来的矿物质;再往下是母质层,这一层,主要是由被分解和风化的岩块组成,较少受到,生物作用的影响;而最下面的基岩层,则是由,未被风化的基岩组成,不会受到,任何生物的影响和破坏。
这些个知识,都是以前闻所未闻的。看来这一趟,真的是没有白来。
走出风吧区,前面是一溜儿下坡的路。向前瞭望,能够看到进来时的终点。好嘛,这一圈转下来,累是累了点,收获可太大了。原来,这鸳鸯溪里,不止有鸳鸯经常出没啊!
看看一行人中,有体力不支者,此时已是大汗淋漓。但我还好,自以为依然精神矍铄,大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也许是这里的生态环境太好了,心中产生了更高的盼望和期许?或者还是什么?一时自己还真的说不清楚。
可是,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没有看到鸳鸯。本来来时,抱着很大的希望,急切地,来到鸳鸯溪里,就是为了能够,看到鸳鸯,结果,连鸳鸯的踪影,也没有看到,这着实让人有些失望。
然而话又说回来,虽然是有些失望,但是一路走下来,却让我耳闻目睹,那么多,在别处连想都不敢想,更别说能够听到、看到了,珍稀的野生动植物,满满的收获,这已经超出了我,只想看到鸳鸯的预期。
仅从这一点上来讲,在我心中,车八岭自然保护区里的鸳鸯溪,仍不失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范围内,最美丽的鸳鸯溪。(本文选自《今日国土》杂志 2024年7月 作者:青枝,原名:李青军。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今日国土》杂志社生态文学委员会特聘生态文学作家。)
责任编辑: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