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国土文苑 >
听闻远方有你
发布时间: 2024-04-01

       一

广袤的八百里伏牛山腹地的北部主要是在河南省南阳市的南召县。1978年,这里发现了约为50—70万年的南召杏花山猿人遗址,杏花山是多么美好的一个名字。杏花山南召猿人的发现,是目前河南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一处古人类化石地点,或曰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确切地说,它应该是中原人类的鼻祖(始祖)。每每这样的文字呈现出来,我就无比的自豪,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出生生长的地方。

1978年遗址发现的时候,那一年的我就出生在紧邻石门乡山根村的一个叫黄庵的小山村子里。这个小山村从行政区划上说归南阳县管辖,后来又变更为如今的南阳市卧龙区。从地理位置来讲,这里和南召是两区县搭界地,两个地方始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叉相连互通有无,不分彼此。

童年少年青年都是在这个小山村里度过。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后,寒来暑往,冬去春来,一年一年,没有走出大山的那个时候,狭隘的概念就是山的北边是南召,山的南边是南阳。天气晴好的时候,站在村庄西边最高处的大顶山山脊顶上,父母就用手指着远方对我说,这一重一重的山后面还是山,山的尽头才是南召。从那个时候开始,就记着长辈说的山的那边就是南召这句话。

正因为小山村和南召交界,地头挨着地头,地边挨着地边。生活中用的电,稻田地里插秧用的水,农村看戏庙会在南召境内,看病抓药也都是在南召,就连取的媳妇或者嫁出去的闺女都是和南召的联姻成为亲家。那些年流行的织地毯,养蚕,种收花生,打葫叶树叶都是和南召相关联的。

村子前面的那条湍湍流淌的小河,至今还在,这条小河的上游来源于两个村子的河水汇集,到中游以后围绕着村子哗哗泄流而过,小时候的插秧、放牛、游泳、割草、打柴、捉鱼、捞虾等等生活嬉戏场景,还时时萦绕心间。

这条小河到下游后,就进入了南召的地界,从华家庄门前下流,和山根村下来的河水再次汇集一处,顺着玉皇阁和河北两个村庄蜿蜒东流,通过竹园村和高寨村,再绕行下河村汇入掘地坪流向南阳方向。

多年以后,我已定居在省会郑州,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南召是河南省南阳市下辖的一个县。面积2946平方公里,人口约60万人。自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阳郡,始置雉县。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置南召县,因县城东北隅的南召店是宛洛大道上商旅息居的名驿得而名,县名沿用至今。

至今还依稀能诵读出上小学时学的那篇《长城》,课文中的开篇语句“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曲折回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那个时候坐在教室中的书桌旁是无法见到长城的,也只能在老师的描述下,想象中的长城有多么地长,多么的雄伟。

打开尘封的历史,遥想当年,站在长城上,听到鼓角争鸣,飞驰的战马交错厮杀,看到荡起的硝烟随空飘散,战事结束过后,依旧是夕阳如血,西风凛冽。

盘踞在崇山峻岭中的南召楚长城,其西内线、北线、东内线横亘于县域内11个乡镇的山巅之中。楚长城,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从古至今分布在河南省境内的主要是在鲁山、南召、叶县、方城、舞钢、泌阳和桐柏县一带。而南召楚长城遗址仅是整条楚长城的一小部分,但其线路却最长,关城最多,保存最好,是典型的楚长城历史标本。

“秦时明月汉是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吟诵着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这首著名诗篇,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历史画卷。登上这峻峭的山峰,踏寻着几千年的长城,那不朽的遗迹,禁不住就会使你高举双手,举目眺望,对着那山峦使劲地呼喊,回声一波一波在大山中扩散。在巍峨的山巅触摸着关口垛口,这回转蜿蜒的盘旋石城墙,望上去似巨龙身姿,周边山岭、乱石、树木、沟壑、谷底和黄草如影随行,山风吹过,莎莎作响,枝蔓婆娑。

这些长城遗址,就是一部史册和文化。你走到这里来,看到的就是悠久的文化和古老的艺术,是可以能满载而回的。轻轻的,静静地,在长城的墙上,我屹立在此,任阳光普照,微风扑面。这旷野的风景与周边交互映辉,在伟壮厚重的遗址中含着荒凉,会有太多的思考。思绪开来,这岁月,这历史,这多重峻岭中,那是极其深厚的。

南召县崔庄乡晨曦中旖旎的田园风光

《坛经》敦煌古本所记有的两首耳熟能详的六祖呈心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千百年来,晨钟暮鼓,梵音袅袅。

每日旦暮,彩霞赫炽,起自山谷,色若渥丹,灿如明霞,这是豫南禅宗圣地,河南省八大名寺之一,伏牛山寺庙之首的南召丹霞寺名称的由来。

这座古寺的建设者丹霞天然(公元739-824年),系六祖慧能弟子青原行思下第二世(六祖下第三世),唐代著名禅师,法号天然,丹霞寺开创者,故又称丹霞天然。丹霞禅师为中国禅宗的弘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光辉业绩已永载中国佛教的史册。

时间已过去了1199年,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南阳邓州籍高僧天然禅师游至丹霞山,被这里的奇异山水所吸引随开创而建。因后山前岭土质红色,建寺初取名红霞寺、仙霞寺,后更名为丹霞寺。整个寺庙坐北向南,后靠蟒垛山,左邻青龙山,右依白虎山,附近有红蜘蛛山,远处有档子山作屏障、玲珑山相照应,气势雄伟而幽静。九龙河自寺前蜿蜒流过,环境优美青秀。

从832年到765年,这是金代大诗人元好问生活的那段人生岁月。“千年香火丹霞老,满眼兴亡白水闲。壮志自怜消客路,深居谁得似禅关。只因频有西来梦,夜夜青林杳霭间”。这是著名的古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元好问对南召丹霞寺的出色描绘,更加增添了这处深山古寺的幽静深邃。

清代《南召县志》称它“两山夹峙于寺前,二水交流于左右,山川形胜于此为最”。寺院西临留山河,南濒九龙河,九龙河由九条山溪汇集而成,自寺前蜿蜒流过,向西注入留山河。水清、岸绿、石亮、沙净,这处白河上游,方圆几百里的名刹古寺,山山水水,一千多年香火不灭,源于始祖天然。

千百年来,丹霞寺周边的山峦、河流、田地、村庄、道路交相映辉,犹如伏牛山中的一幅绝伦风景画。寺院里千年银杏,与山水同辉,和楚长城逶迤相伴。

静水深流,文明摇篮,那处杏花山南召猿人遗址中的杏花已不知盛开了多少年,这中原人类的发祥地,两地相隔距离竟是如此的相近。一念起,山水之灵,蓦然已是沧海桑田。

南召多山多水,这是留给世人的一个最深刻印象。这里的山水韵味,独特别致。黄鸭河绕城而过,玉兰花争艳吐芳,漫步在这山水胜景中,允吸花草的芳香,沐浴着暖暖的阳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意境已是如痴如醉。

南召的北顶,神秘有兴味。这是文坛大师二月河先生游览五朵山后给予的评语。连接畅通的二广高速公路从南召穿越而过,在石门乡地界处设立高速口五朵山站。音画山水,伏牛仙境,闻名遐迩的五朵山从此就丝丝萦绕在我的心中。

南召五朵山景区,是中原地区久负盛名的道教文化旅游圣地,也是南阳伏牛山地质公园具代表性的地貌景观。宋代画家郭颐盛赞五朵山“东朵如泰山之座,西朵如华山之立,中朵如嵩山之卧,北朵如恒山之行”。与“南顶”湖北武当山齐名,素有“北顶”之称。景区内林茂水秀,怪石嶙峋,又是道教胜地,文化底蕴深厚,兼有自然人文之景,并蓄北雄南秀之美。在海拔1668米的金顶俯瞰南召县的这片大地,千沟万壑皆身下,千山万峰独我高。

崔庄和马市坪是南召普通的两个山区乡镇,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真武顶风景区就位于南召县崔庄乡马市坪乡境内,地处伏牛山脉的尧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玉藏村,一个小小村庄的名字,在地图上是那么的普通和微小,就是在伏牛山北麓这里,南召乔端镇,闻名遐迩的国家4A级景区——宝天曼风景区就在此处。这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30米,比武当山还高出200米,比东岳泰山要高出300米。

南召县鸭河水库库区碧水蓝天生态优美

窗体底端不管是真武顶,还是五龙峰,亦或是宝天曼景区里,置身其中登高望远,看着周围环绕云雾的群山,才能领略出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魄和沁脾的心旷神怡。

蓝天,白云,青山,碧水,亭台长廊,水天一色,鱼翔浅底,沙鸥云集是鸭河口这座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最美最好的颜色。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900多年前,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治水名人苏轼怎么也想不到,他笔下描绘的西湖景色会在南召的鸭河口水库全景呈现出来。建成已有65年时间的鸭河口水库名字是那么的富有诗意,哗哗的河水缓缓的从南召八百里伏牛山北麓的山凹里汩汩流出,在几个不同乡镇镇域内,浅浅的沟坎河道里涓涓流下的水汇集到拦腰筑坝的皇路店镇鸭河入白河的交汇口处。这座水库就建在长江流域支流白河的上游,风光旖旎,四时不同。

水库水面130平方公里,储水13亿多立方,站在水库大坝眺望四周,近60座水岛和山峦与水库相连呼应,放眼望去,水库库区中的岛和半岛,简单的轮廓和外形,线条的优美如少女般好看,梳理出水库的婉转柔美。裸露的沙洲,蜿蜒的水湾,圆岛上的树木,泊靠在水库岸边的船只,岸边山头苍翠的青松,沙洲边的垂柳,婉如一幅绝妙的丹青山水画呈现在世人面前。

初夏秋冬无论何时,呈现出来的都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吹面不含杨柳风,轻佛面颊的风在这里是感受不到的,绝对不是碧波荡漾的那种感觉,而是沙沙作响,拍打着水库中一浪卷过一浪的水面,在声响翻滚中与浪花周而复始的汇合。此时此刻,水下面的各种鱼儿,水面上的各色水鸟,鸬鹚,白鹭,苍鹭,红嘴鸥,白鹡鸰,野鸭,秋沙鸭和燕子,吐着水泡的鱼儿在自由的游来游去,飞翔的鸟儿欢快的在歌唱,在这方水域中愉悦的享用着这座水库的波色云天,长烟苍茫。

这次到南召是2023年立春后的一个春日。从郑州开车直达南召,二广高速南召站出口下来,县城新城区周边高楼林立,工业园区规划有序,悠悠白云在头顶飘荡,蓝天在苍穹呈现,远处的伏牛山层峦叠嶂,县城东边河道旁的枯草枝叶和青松柏树辉映,穿城而过的黄鸭河碧波荡漾,涟涟的向南流向下游的鸭河口水库。

从县城里接着在这里工作的同学,在他的引导下,来到已经初具规模投入运营的一处山间柒姑娘农场,在这里,远处的野鸡和斑鸠在不停的叫着,农场里养着的家鸡也在闲适的在山间散步啄食。突然,山坡上出现了成片的玉兰树,在春风中尽情的摇曳。玉兰又名辛夷、望春花,在整个中原地区的玉兰,最好最有名的应该是南召县这里种植的玉兰了。并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辛夷之乡”和“中国玉兰之乡”。

这里是玉兰的原生地和发源地,元末明初已广为种植,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品种也有白、红、紫、黄等多个色系的玉兰,可以想象这个季节,置身徜徉于其中,满眼看到的是花的天地,闻到的是花香四溢。年年春至,当无数生命都还在沉睡的时候,玉兰便积极地在寒风之中报春,在枯黄的大地中呈现一树五颜六色的美好景象。

新春的一年开始了,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大山里最早报春的玉兰已怒放盛开。置身其中,踏着泥土中春的气息,感知到这里的风和日暖,东风十里,草长莺飞,是那么的沁人心扉。

生态优良,宜居宜游,空气清新,瑰丽多姿,山水林田湖草沙,绿水青山就是金水银山的两山理念在这里凸显扎根。良好的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南召这个地方投资兴业。如今,人们在不经意间发现,出南召县城向东北方向行走,在距县城约3公里的崔庄乡花坪村野鸡沟的一处山顶区域里,一座全新规划建设中的1600亩柒姑娘农场项目已悄然呈现在众人眼前。一期工程230亩已完成落地,娇兰餐厅、水上乐园、宠物乐园、卡丁车赛道、小火车乐园、天文馆、种子博物馆、柞蚕博物馆等规划设施一一呈现在你的眼前。

每当听到这首动听的《画你》歌曲,把这倩影画在家乡的山顶,画在故乡的山间......脑海中我总是会这样地想,虽然故乡不是南召,不定在哪天,也许你就会路过这里,或者在此驻足,或者在此停留,不论是跋涉千里远方行走,还是沿途追逐风景,走过的南北东西,你的样子,难以忘记。(本文选自《今日国土》杂志 2023年12月  作者:陈鹏飞)

作者简介陈鹏飞,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今日国土》杂志社生态文学作家。《河南时代报告文明河南实践宣讲团》主任。作品散见《河南日报》《黄河报》《莽原》《奔流》《躬耕》等报刊。



责任编辑: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