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国土文苑 >
京华大地万物生
发布时间: 2024-07-08

老舍这样描写北京的秋:“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

是的,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节,也是我最爱的季节。枫红、杏黄、浅橙、薄绿,层林尽染,碧翠流金,京华大地上到处洋溢着秋的气息。

十一假期后的第一个周末,和好友相约驾车到北京的北大门——喇叭沟门。不为别的,这里是北京纬度最高的地方,平均海拔1700米,是北京最早可以约会秋姑娘的地方。在这里,大自然最原始的面貌得到了保存,秋色在这里绽放得肆意而狂野。

车行驶在喇碾路上,一路蜿蜒,一路起伏,北京最早的秋色尽现眼前。放眼远眺,七彩斑斓,;置身其中,红叶飘零。十里秋风,好似一支神奇的彩笔,溪流为底,松桧为墨,在山川河流间肆意挥洒,将这里绘成了一幅灿烂的画卷。银红、粉红、胭脂;鹅黄、杏黄、橘黄;墨绿、老绿、棕绿……天啊,后悔小时候学习中国画时学艺不精,即便是把所知的颜色在脑海中搜索个遍,仍很难准确地描述眼前这醉人的秋色。

阳光透过山林洒下细密的光斑,微风袭来,山林草木氤氲起沉心静气的清香。鸟鸣声声不绝于耳,机敏的小松鼠上蹿下跳,似精灵般出没于林间。不知是秋色醉人抑或是醉氧,恍惚间,车前突然窜过一道黑影,应该是从右前方的山坡上冲下来的。好在车速不快,车子及时刹停。朋友惊道:“那是什么?小鹿?”“这里哪来的鹿?”“看起来像是只幼仔,会不会是跟妈妈走散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似乎眼前的美景都不香了,心心念念想弄清楚跑过去的小东西到底是什么。

下午到附近的村子吃饭休息时,当地人听了我们的描述,猜测那可能是斑羚。“我们这里的野生动物可多了,经常会有狍子、山鸡和野兔出没。你们今天遇到的很可能是斑羚,还有人见过狐狸和野猪呢。”听完介绍,我赶紧拿出手机,百度了一下斑羚的资料。比对图片,和我们遇到的还挺像,四肢细长,奔跑很快,有点像动画片中的小鹿斑比。

没想到这片梦幻的森林还是一座生物多样性的王国:有大面积的白桦林、紫桦林、高山杜鹃、落叶松林、原始橡树次生林,还混生着大量的紫椴、黄菠萝等名贵树种,野生动物就有300多种,其中兽类19种、鸟类33种、昆虫类200余种……而这里,不过是北京这座超大城市生态环境向好、生物多样性多元的一个缩影。

虽然在北京工作生活超过了20年,但提起北京,我更多想到的是她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地位,很少关注她的原始生态的价值。事实上,北京还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在这片面积占全国0.17%的土地上生长着全国约1/10的脊椎动物和1/3的鸟类。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京地处太行山、燕山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太行山、燕山在此交会。两山围合出西、北环山,东、南向海的半包围地形,称“北京湾”。两山挡住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和黄土高原的风沙,并在气候急剧变化的冰期和间冰期之间为生命提供避难所。而永定河裹挟着黄土高原带来的肥沃泥土,和潮白河、温榆河、大石河一起,冲击形成了肥沃、广阔的平原湿地。它们为北京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基底和生态屏障。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生态系统,30年前,还有华北豹和黑熊在市区周边徘徊,直到今天还吸引着斑羚、猪獾在郊区自由栖息。

通过近40年的努力,北京先后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79处,总面积36.8万公顷。特别是10年来,北京实施了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38.6%提高到2022年的44.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5.5平方米提高到16.62平方米,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打下了好基础。随着生态家底愈加厚实,北京营林造林的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树种选择上要求乡土、长寿、抗逆、食源、美观,白蜡、银杏、元宝枫等乡土彩叶植物在“家乡”大显身手,让北京实现了春可观花、夏可遮阴、秋有红叶、冬有生机。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随着北京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出现在我们身边。《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显示,北京野生动物种类已增加至608种,其中鸟类515种。尤其是近年来,翩然而至的鸟儿频频带来惊喜:2020年冬天,两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鸨现身通州农田;以往无记录的震旦鸦雀,在房山、大兴、丰台等多地被发现;黑鹳、鸳鸯、褐马鸡等物种在北京的分布区域不断扩大;消失近80年的栗斑腹鹀重回密云山地……

寒露过后,正式进入深秋,南迁的候鸟们也陆续到达北京补给歇脚。在一个阳光安暖而美好的午后,我走进南海子公园,想与这些来自远方的客人们来一次美丽的邂逅。漫步在人行步道上,两边树木的枝叶已显干涩。绿黄色的枝叶少了春天的柔嫩,少了夏天的垂绿,少了活力与柔软,多了饱经风霜的苍桑感。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阳光透过云层温柔地洒在湖面上,形成绚丽的光影斑驳,为这片美丽的湿地增添了一丝温情。荷花早已不见了踪影,只剩下了一片片枯烂的荷叶。虽然眼前是一片枯萎的景象,我却仿佛看到了来年夏天那一片片绿色如伞的荷叶,还有那亭亭玉立的荷花。人文古道边上大片的芦花如雪浪般洋洋洒洒,蔚为壮观。阳光穿透芦苇,细细密密的芦花间,七彩的光流淌倾泻,整片芦花丛散发着耀眼的光泽。

闭上眼睛,深深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着这个季节特有的宁静与美丽。而这份难得的静谧很快就被几声鹤鸣声打破。抬头远望,三只灰鹤在空中纵情飞舞。灰鹤属大型涉禽,对生活环境有着苛刻的要求,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沼泽、河滩、旷野、湖泊以及农田地带,尤为喜欢富有水边植物的开阔湖泊和沼泽地带。它们生性胆小,可以敏锐感知周遭的细微异动。也许是我的闯入,清扰了它们的午后小憩,抑或是它们想在碧空中舒展筋骨,为即将到来的南迁做最后的准备。

远处的湖面上,几只凤头潜鸭聚在一起,正悠闲地晒着太阳,载浮载沉,随波逐流,悠哉游哉。过了一会儿,它们不再划水,而是交替着前翻身一个猛子扎入水中,十几秒后又浮出水面,甩甩水,休息一两分钟后又一个猛子扎入水中。其中一只凤头潜鸭浮出水面时,嘴里多了一条小鱼。它似乎不太饿,没急着大快朵颐,而是把小鱼翻了几个个儿,像是在跟同伴炫耀。稍不留神,鱼儿逃出鸭嘴,落入水中。到嘴的鸭子还能让它飞了不是?这只凤头潜鸭赶忙扎进水中,很快就叼着出逃的小鱼钻出水面。这次它可长了记性,老老实实地把小鱼吞咽入腹。

据悉,这个时节,南海子公园的鸟类种类非常丰富,有天鹅、野鸭、小鸊鷉等游禽,苍鹭、夜鹭、白鹭等涉禽,灰斑鸠、山斑鸠、珠颈斑鸠等陆禽,戴胜、灰头绿啄木鸟、星心头啄木鸟等攀禽,雀鹰、红隼等猛禽,以及麻雀、喜鹊、黄腰柳莺等鸣禽。短短一下午的时间,没办法一一遇见,而且我不是鸟类爱好者,看到的鸟儿很多也叫不上名字,但我似乎找到了这些鸟类用翅膀投票的原因,那就是南海子拥有的广袤的湿地、清澈的湖泊、茂密的湿地植被和丰富的生态系统。

而这一切缘起于南海子公园的明星——麋鹿。历史上,南海子是辽、金、元、明、清五朝皇家猎场和明、清两朝皇家苑囿,是由一系列“海子”组成的湿地,当时就有很多麋鹿在此繁衍生息。但由于1900年的永定河洪水和战乱,让原产于中国的麋鹿最终在中国灭绝。幸好还有18头麋鹿从中国引入到英国乌邦寺庄园,得以留存。85年后,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麋鹿成功还乡,南海子再现“呦呦鹿鸣”。

麋鹿在南海子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在2000年左右,麋鹿苑的生态环境面临了巨大挑战,永定河断流,麋鹿苑水位越来越低,湿地变干地;麋鹿苑周边渔场无水后开始出现采土挖沙现象,又回填垃圾。这一系列问题,导致麋鹿赖以生存的湿地急剧缩小,麋鹿的存亡再次亮起了警示灯。为了让麋鹿们更好地栖息、繁衍、壮大,南海子公园得以兴建。30多年过去了,麋鹿已经从当年回归时的38头,在麋鹿苑不断繁衍,增殖上千。全国也先后建立89个麋鹿种群,覆盖麋鹿原有的栖息地,麋鹿数量目前超1.2万只……

麋鹿的回归让我想起了一则新闻:在2022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门头沟区启动了“迎豹回家”计划,通过改善生态、营造栖息地等多种方式,为在北京消失踪迹达30多年的华北豹回家创造条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北京复元生物多样性的故事正持续上演着,消失的麋鹿回来了,想必华北豹回家的路也不远了……(本文选自《今日国土》杂志 2024年5月  作者:崔鲸涛


责任编辑: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