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国土文苑 >
通往车八岭的路
发布时间: 2024-10-11

通往车八岭的路,正通往春天,通往生命的密码,通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小土路·世界圈

车八岭的低调,就像世人皆知明星,却不知科学家和英雄一样。

从韶关高铁站到车八岭,还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而从始兴县到车八岭,仿佛穿越 “八万大山” ,穿越一片秘境,穿越一片原始的美。

时值阳春三月,山花妩媚,万树犹新。车子贴着蜿蜒的山路前行,视野越来越仄逼,“走一步见一步”。

透过车窗,渐渐的,天空仿佛被大山着色了,蓝中带绿,绿中带幽,这幽似乎还能流动,直流淌进车里了,清凉清凉的。司机说,车八岭的温度要比外面低两度。

下车时,已走进一片浩瀚林海,走进一片深绿,走进一片宁静与深邃。大山的气息扑面而来,山风清凉,不知名的鸟叫声,悦耳而悦心。这里是车八岭保护区入口社区站,长长的仿竹栈道与森林秀美的妆容在幽静如镜的山谷河流中倒映出一个“平行世界”,如梦似幻。红色的栓叶安息香落叶,把步行道铺成了一条春天的红地毯,像在热烈欢迎远方的客人。

“车八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标志牌竖立在一片绿茵上,让人顿觉这里的山、这时的水、这里的每一株植物和每一个动物都 “身份非凡”。

俯仰之间,不觉感慨,车八岭,这个神奇、神秘的地方,这片被誉为“物种宝库 南岭明珠”、有着10多项世界级和国家级荣誉的绿土,是怎样从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土路”走向了“世界圈”?

保护神·“华南虎”

“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

世人只道儿女情深,而他却许青山到白头。他叫饶纪腾,曾被称为车八岭的“第三只华南虎”。

时光逆流到上世纪70年代,通往车八岭的是一条步行小土路,像微细血管一样隐没在车八岭这个庞大躯体的丛林荆棘中。这个时候的车八岭是安静的、不被打扰的。后来,全面采伐木材的时代大潮卷来,小土路变成了 “木材运输大道”,从此斧声阵阵、刀光锯影,参天大树一棵棵轰然倒下……

“太可惜了!”时任县委副书记主管林业的刘创发出了痛心的第一声,意识的觉醒让他想到 “曲线救林”……

不久,车八岭迎来了一批“天外来客”。圃一踏上这片土地,他们的表情是惊讶的,目光是惊喜的,他们发现这里仍保留着具有丰富物种的原始次生林和相对健康的生态系统!这里还保存着专家眼里可贵的一切!

“一定要建个保护区保护起来!”广州华南农学院68岁的徐燕千老教授强烈的呼声在森林里回荡……自此,徐燕千老教授与车八岭仿佛发生了“化学反应”,他带着专家无数次走进车八岭,调查、研究、核对,形成强有力的论述报告……他成了车八岭的“保护神”、车八岭的“伯乐”。

“在面对国家建设的需要和摆脱贫困落后的需求时,一切必须为发展让路”的巨大矛盾中,始兴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采纳了徐燕千老教授及专家们的意见。1981年7月,车八岭自然保护区建立了!26岁的饶纪腾从木材加工厂厂长的位置调过来负责保护区的工作,开始了自然保护的漫漫征程……

初到车八岭,住的是杉皮寮,吃的是野菜,只见青山不见人,仿佛自己也是一只野生动物。然而,这仅是生活和工作上的苦。车八岭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不止是伐木财政的矛盾,更是拉开了长期与盗伐林木现象作斗争的序幕。尤其是全面禁止砍伐后,保护区的门窗被砸烂,监测器材被毁,标语、宣传牌被撕、被砸,道路被堵,车子被放气、扎轮胎,巡山时还常被围堵……劝架的饶纪腾曾被伤了,住了一个月医院……

在“蒙昧的年代”做着“超时代认识”的事情是多么的艰难啊!

星空沉睡了,森林也沉睡了,饶纪腾还在辗转反侧,苦苦思索着既保护又可持续发展的难题,思考着保护区的路该怎样走下去……窗外,星斗幽幽,光芒隐隐,树影在风中摇曳,仿佛在安抚他烦躁焦虑的心情。草木亦有情,人焉能无情! “一家人”的理念仿佛从森林深处负着使命而来,落在他的脑海里,如山花般灿烂,瞬间,他昏沉的脑袋轻盈起来……

不久,生态村建立了。他们鼓励村民参与造林抚育、育苗,按国有单位加倍计算,大大调动了村民参与保护区建设的积极性;他们请村民修路,增加收入;发动社会募捐,为村民建学校;上门送优质种子、技术,帮助村民提高产量;引导村民种植水果和反季蔬菜、帮助村民寻找农产品销路……再后来,帮助村民用上电、自来水、沼气……

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饶纪腾和坚守下来的同事们一件一件做了,用汗水、用智慧、用理、用力、用心、用情,一点一点地获得了村民对保护区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被保护下来的车八岭,树木葱笼,山水秀美,随着外部的发展显现出其独特的价值。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态专家们走进了这座“物种宝库”,共同守护着这颗“南岭明珠”。

1988年,保护区“连升三级”,从县级直接晋升国家级保护区。这特大喜讯传来,森林里的动物们仿佛都要出来庆贺了。

喜悦之余,饶纪腾却陷入了新的烦恼。全面禁止采伐后,没有了车来车往,杂草、荆棘很快占领路面,而本就凸凹不平的泥土路,大雨天坑坑洼洼,还多段塌方。饶纪腾不得不四处奔走争取资金,可“跑断腿、磨破嘴”却徒劳无功,因为保护区没有收入,“想说爱你不容易”。

令人振奋的是,不久,公路硬底化到乡村的政策下来了!饶纪腾的脑海一下子闪着钻石一样的光芒。他每天都竖起耳朵凝听八面来风,获悉交通厅的领导要来始兴,他喜出望外,赶紧前往县里恳求县领导一定要帮他“带人”来车八岭保护区调研……被他的“诚意”感动,县领导还真把交通厅的领导带过来了。可交通厅的领导听完饶纪腾的汇报后,却说保护区不属于他们负责的范围,除非有充分的理由。饶纪腾瞬间急了,心情断崖式往下沉。沉默,也仅是十几秒的沉默,溺水者求生一样的强烈欲望,饶纪腾觉得自己必须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必须要“起死回生”“力挽狂澜”,通往车八岭的路必须要畅通无阻!他作了个深呼吸,说:“车八岭是国家级保护区,这里的资源十分丰富,国家十分重视,常有各级领导前来检查、专家学者来考察,这路况,领导们进来非常不方便;另,保护区里面的2000多群众生产生活也极不方便;再就是,万一发生森林火灾,消防车都进不了,这是大事啊,谁也担当不起!还有,从发展的角度,保护区要发展,必须要路通……”他用心用情用力诉说着,交通厅的领导们最终被“共情”了, 31公里的泥土路终于结束了“泥泞”的命运,迎来了全路段硬底化!

保护区建立之初,没有电,饶纪腾一天到晚四处奔走于各个部门。为了解决用电问题,他绕着弯子,把县委县政府两套班子的民主生活会议“哄”到车八岭保护区召开,参观、学习、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安排得紧凑而有序,领导甚是满意。可到了晚上,那台发电机开始“演戏”了,明明灭灭,最后一点面子都不给,室内比室外还要漆黑……饶纪腾嘴上诚恳致歉,手中却递上了报告,希望领导尽快解决保护区的用电问题……很快,书记、县长都批示了,不久,保护区告别了煤油灯。

电话机的安装也是充满“戏剧性”。那是1988年冬季的一天,车八岭刚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久,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微服私访”,小车直进车八岭保护区才让饶纪腾“给县委罗书记打个电话”,饶纪腾一边“稳住现场”,一边赶紧骑上单车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赶往乡政府给县委书记罗继胜打电话,可车八岭到乡政府还有六七公里,来回还要一个小时。北风呼呼,饶纪腾先是觉得刀子在脸上、手上割,后来便觉得跑出了火。当饶纪腾满头大汗回来,林书记才知道车八岭没有电话,心疼地说:“要是知道你跑这么远,就派车送你去了。”

林若书记问饶纪腾为什么要建保护区,饶纪腾说车八岭是珠江水的发源地,也是粤北的物种宝库,并如数家珍一样给林书记汇报车八岭的动植物种。林若书记听罢,连说车八岭真是个好地方,要加强保护……并留下“绿色宝库”题字 。而在标本室,看到那么多的标本堆放在一起,林若书记说太丰富了!但是没能充分展示出来浪费了,要建一个博物馆,把这些标本保护起来,开展科普教育……

此后,车八岭便有了可以长途直拨的程控电话,博物馆也随后建起来了。

如此“几大件”添置,车八岭保护区这个“家”终于有了“家”的样子!而饶纪腾却成了远近闻名的“报告专家”“跑腿管家”,甚至有人称他为车八岭的“第三只华南虎”,因为看似不可能的事,他都一一解决了,简直太“猛”了!

在饶纪腾不断的“跑”下,专家楼、宿舍楼、招待客房、职工单身房和家属房等都相继建起来了,更多精准的监测与数据也更加完善了。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的车八岭终于迎来了保护与发展的春天!

2007年,又一特大喜讯传来:车八岭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8年2月,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金碧辉煌的宫廷会议中心,饶纪腾作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的车八岭保护区管理者,首次亮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那一刻,荣誉感、自豪感让饶纪腾觉得过往所有的苦和、累甚至委屈都是美好的!这些年他坚持的这项工作是多么的有意义!

2014年,车八岭加入了国际自然保护地联盟。

是的!通往车八岭的路,已经通往了世界!这些不仅是荣誉,更是担负着保护地球、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的重要使命!保护车八岭生物圈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更是对人类文明传承的负责!

车八岭的水更清了,山更绿了,森林更茂盛了。而饶纪腾的头发却白了!再过几个月,他就要退休了!蓦然回首,他在车八岭已经度过了整整34年!从26岁到60岁,他把最好的青春、最好的时光献给了车八岭! 34年,是何等漫长的岁月!他却守护车八岭的每一个日日夜夜。他的足迹,遍布车八岭的每一个角落;他记得每一棵树的名字,每一只鸟的鸣叫,每一条小溪的流向……他的坚守,是对自然最深沉的爱,是对生命最真挚的尊重!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他,会常“回家”看看,只要踏上这片土地,他的眼神依然清澈,他的步伐依然铿锵!而他的守护故事,依然在车八岭的山水间流转,激励着更多的人,去爱护自然,去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负离子小道·生命之“道”

走进负离子小道,接近一株植物的幸福。

下午四时,采风团走进了保护区里面的鸳鸯溪负离子小道。虽然只是实验区,但也是非常难得的。

一段鹅卵石的平路后,便是梯级或其他造型的精致小步道。越往里面,越是感觉空气仿佛全是维生素和生长素,每个人都在尽情深呼吸,恨不得把空气打包带走。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察看神秘的红外线监测,它们或挂在树腰上,或藏于树头边,如一个个隐者。而这一趟,还让我幸会了一棵棵“身份尊贵”的名树:观光木、柏乐树、木荷、朴树、枫香树、油茶……它们都有“身份证”,持有“绿卡”——图片与二维码。目睹这么繁多而详细的记录,才体会这是一项多么庞大的工程!这些年,通过他们的摸底、调查、核准,车八岭保护区共发现有野生高等植物202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9种;野生动物168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78种;大型真菌699种,已知食用菌117种,药用菌39种,毒菌34种……

车八岭的物种,比我认识的人还多!而眼前这一树树的陌生,才惭愧自己认识的植物太少了!

走在寂静的森林里,仿佛时间是静止的。然而,森林里又是多么的热闹呀!万千草木在低语,万千生物在呢喃……脚步不由得轻一点,再轻一点,生怕打扰了森林里的“居民”们。

越往深处走,人类远古的基因记忆仿佛在脑海中一点一点地修复。而生命在这里,似乎进入了另一种状态,那是灵魂回归人类最初家园的感觉……

2.3公里的小道,走了近一个小时才走了一半,经过了无数类别的植物家族。山风是清凉的,春天在森林更深处,草木之香、泥土之香,被尘俗沾染的五脏六腑,此刻似乎都被清洗了一遍,神清气爽得仿佛有了仙气。

返程途中,年轻的讲解员邱绍聪看到了一棵培植的石斛掉落地上,他立即走过去,小心地捡起来。有煮妇作家开玩笑说拿回去煲汤。他立即严肃地说:“不可以!还能活的,要拿回去重新培植。”看着他那一脸虔敬、“霸道总裁”式的表情,我突然无比的感动!这一刻,我看到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面……这里的万千生物是多么的幸福呀!而我,一个匆匆的过客,这一刻,正在努力接近一株植物的幸福……

晚霞如锦,上演着一场绚丽的色彩盛宴,车八岭,这片古老的森林愈加静谧。此时,饶纪腾老局长的话又在耳边响起:“地球上每天都在消失一个物种,还不算战争带来的。物种于我们这一代还不是最重要的,下一代一定比我们更重要!比如现在的一棵草,下一代可能发现它是可以治愈癌症的,发现它还有其他特殊的作用,但如果物种没有了,就没有意义了。现在外国很多保护区没有物种了,要跑来中国研究……”

仿佛醍醐灌顶!一种神圣感、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是的!车八岭生物圈,它是一座宝藏,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藤,是风景,赏心悦目,更是看不见的珍宝!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保护它们,就是保护生命的密码、保护人类的生存根基!而它的主人一定是时间与智慧!

美丽的余晖中,弯弯曲曲的负离子小道,它正通往车八岭世界生物圈的深处,也将通往时间的深处与智慧的未来……

接力·突破

“保护自然,使人类与自然共存共荣”是生物圈永恒的主题。

尽管车八岭已是世界生物圈,这里的每一个生物都有了生命的保障,有了祥和美好的家园。但却改变不了这里远离城镇,地僻人稀,工作艰苦,生活单调,看病难、小孩上学难、社会交际难、年轻人谈恋爱难等“多难”的现实。

车八岭未来的路该怎样接力?谁还愿意坚守青山的寂寞,保护好这片珍贵的自然遗产,确保车八岭的美丽和生态价值得以传承发展,让未来的世代也能享受到大自然的恩赐?

2002年7月,美丽的毕业季,一个从安徽黄山林业学校毕业的小伙子,因为对大自然的热爱,因为想守护车八岭的“明星”物种华南虎,因为想着偏远山区的自然保护事业更缺少专业技术人才……他背起行囊,单枪匹马,迈着青春无畏的步伐,辗转千里,勇敢地来到车八岭,他成为了车八岭保护区的第一个外地人!他的名字叫束祖飞。当时每月的工资只有600元,而他那些选择去了珠三角的同学每月的工资是三四千元。

这时的束祖飞只有18岁,一个大孩子,远离家乡,举目无亲,连语言都不通。而这个时候车八岭保护区的生活条件还非常艰苦,热水、电灯都不能保障,也没有网络,住在大山里3个多月才能出一趟县城。

在近乎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处,束祖飞开始尝试跟当地人学习方言,努力从最基础性的工作做起。每天白天野外巡山护林,用双脚丈量着这块土地,用双眼巡视着这片森林,晚上就着昏暗的灯光自学专业知识,撰写巡护笔记。

在漫长而孤独的日子里,因为热爱,他把最美的青春融入了车八岭的一草一木,把最美的时光用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清晨的鸟鸣,午后的蝉声,夜晚森林深处隐约的虎吼……他仿佛能听懂它们的情绪;他也把最动人的倾诉给了大自然,每一丝风的吹拂,每一滴雨的坠下,每一片叶子的颤动……仿佛都是大自然的亲切回应。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超越言语的交流呵,他听懂了大自然,大自然也听懂了他,他不再孤独寂寞……

山峦叠翠、溪流潺潺的车八岭,仿佛每一寸土地都蕴藏着古老的秘密。它不仅是一片风景,更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等待着热爱的人去翻阅、去解读。

因为热爱,他有了不断前行、不断超越的力量!因为热爱,他甘愿跋山涉,不畏艰难险阻。每年,他在野外工作长达100多天!毒蛇、胡蜂出没,蚊虫、蚂蟥叮咬,流汗流血是平常事。

寒来暑往,花开化落,生活的考验,工作的磨炼,换来的是成长。从普通的办事员到保护管理科科长。在他的积极尝试和推动下,保护区建立了管理局——科室——保护站三级管理架构,组建了资源管护大队、网格化护林员、社区护林员三种巡查机制,构建了视频监控、大门门岗、森林派出所三层监控执法体系,并引进无人机、智能巡护终端、数字化巡护管理平台,实现了资源管护网格化、智能化、全覆盖。

2014年,束祖飞从保护管理科调到了科研宣教科任科长。此时的他已是林业工程师了。新岗位新挑战,如何在科研宣教的领域开拓创新?束祖飞没有被“车八岭很难做出科研成果”的定位误导。在这片被他守护的神秘而广袤的土地上,生命在跳跃,自然在呼吸,这是一个充满生命奥秘的世界,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木,每一片叶子,都蕴含着自然的密码、承载着时间的痕迹。他相信物种多样性的车八岭是一个非常好的做科研监测的平台!他相信热爱便有无限的动力、热爱能创造奇迹!他积极寻找着科研的突破口。而当他在仓库发现那批仿佛等了他很久的红外相机时,他的脑海如电光火石闪过,科研监测的蓝图迅速在他的脑海绘就……

然而,开展科研监测谈何容易!束祖飞深知科研监测项目的开展单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资源,更专业的团队,以及来自上级和学术界的支持。而这些对于一个地处偏远的保护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束祖飞没有因此而退缩,他坚信,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车八岭这片土地上的生物多样性,才能让“保护”的路更好地发展、传承!

心中有目标,脚下有力量。为了争取必要的经费和政策支持,束祖飞一次又一次前往上级和本级相关部门,详细汇报保护区的科研需求、车八岭的独特价值以及科研工作对于车八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为了获得技术的支撑,他想方设法联系国内各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向他们介绍车八岭的科研潜力,邀请他们来到车八岭保护区考察和研究,邀请他们参与项目,提供优越的研究条件,并准备了详尽的科研方案,展示了项目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在一次次的交流和讨论中,束祖飞的真诚、热情和专业,赢得了专家教授们的尊重和信任……

科研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场集体的智慧碰撞。在中科院、北京大学等科研专家的支持下,束祖飞又组建了车八岭科研监测学术委员会,搭建起了一座连接科学与自然的桥梁。至此,他带领着保护区的技术骨干,踏上了科研监测的征途……

从最初的试点到最终的全覆盖,从海拔330米的山脚到1256米的山巅,束祖飞带领着监测团队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在密林中穿梭,在荆棘丛中问路,走在车八岭这座大山的最深处,深入全保护区7545公顷的每一片土地,记录下全区5个植被类型和54个群落的分布,在保护区全境80个公里网格和区外20个公里网格中,布设了200多台红外相机,用科技的力量,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因为热爱,他忘记了科研的艰辛;因为热爱,他的心中燃烧着一团不灭的火焰;因为热爱,每一次踏上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他的心中都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车八岭,仿佛有着魔力,驱使他不断地去研究、探索、突破……

从陌生到熟悉,从无路到有路,他带着他的团队,走出了一条科研监测的大道——他们建立了全省首个全保护区野生动物红外线相机公里网络化监测网络!把“难以做出成果”做成了奇迹!

红外线相机静静地守候在每一个角落,捕捉着野生动物的踪迹,记录了豹猫轻盈的步伐,特写了穿山甲坚硬的鳞甲,见证了白鹇优雅的舞姿……车八岭世界生物圈,开启了科研监测的里程碑、开启另一种保护模式!

这是一次科技的突破,更是束祖飞与他的科研团队用智慧和汗水深情编织的一张保护与探索自然的“网”!是他们对这片土地深情的告白!

然而,束祖飞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在他的心中,每一次的成就都只是通往更高峰的起点!

为了更省时省力、360度无遗漏地监测这片土地,2018年,束祖飞带领着他的团队,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天空地”一体化科研监测体系,让车八岭成为了全国首个实现全境公里网格化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照片和视频实时上传的保护区!让这片绿色的宝地成为了全国的瞩目焦点!他们还建立了全省自然保护地第一个海拔梯度动态体系森林固定监测样地!让车八岭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生态博物馆,向世界展示着大自然的奥秘。

至今,红外相机便已收集到野生动物有效照片和视频100多万份,其中发现并利用红外相机记录到野生鸳鸯繁殖的行为活动,是广东省首次记录到野生鸳鸯繁殖,刷新了鸳鸯在国内野外繁殖位点的最南线纪录!

这些数据和影像,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更为保护区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2018年4月,车八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拿下了一份沉甸甸的荣誉:被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和国际动物学会列为第一批野生动物监测示范保护区!

在科研的道路上,束祖飞可谓“文武双全”,不只能做,还能写,他承担或参与的项目达20多项,获得软件著作权7项,其中组织科研监测队伍与合作机构编辑出版了《鱼类及常见底栖动物图谱》《两栖类和爬行类原色图鉴》《森林样地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等著作,科研监测取得的丰硕成果,如同山间的清泉,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这片土地;如同山间的花朵,绽放着智慧的光芒。

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自然、感受自然、爱护自然,束祖飞在科普教育能力的提升上也在不懈追求。他组织完成了博物馆的升级改造、自然教育径的互动平台升级、自然学校的设施设备建设,构建了科普宣教体系、设计了自然教育课程。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车八岭这片神奇的土地,他用心打造对外宣传的窗口取得了新突破,央视《秘境之眼》的播出,“野趣车八岭”系列宣传,如同山间的风,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传播到每一个角落……

2023年,车八岭再获殊荣,被评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野生动物智能监测示范保护区”!

而当年那个18岁的大男孩束祖飞,亦与车八岭“比翼齐飞”,不负青山,无悔青春,先后获得了数十项荣誉,其中201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授予“青年科学奖”; 2019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个人”; 2020年被韶关市人民政府授予“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人才”称号,被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22年当选广东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2023年被任命为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

时光荏苒,一晃便是22年!这一路走来,让我们看到了车八岭的传承发展,也看到了一个年轻人的历练成长。束祖飞,他以坚定的信念、智慧和汗水,接过守护的“接力棒”,在车八岭这片土地上深情地书写着 “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以更加科学和现代的方式继续着这场守护的接力。他所取得的成就,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点缀在车八岭的夜空,照亮着科研的天空……

他是这片土地上闪亮的“星”!是同事们努力的榜样!他的故事,正在继续着……

伸·未来

这是一场梯队式的、无限延伸的守护……

在“绿水青山车八岭’生态文学研讨会上,一位名叫冯均的年轻小伙子同样为守护车八岭“接力跑”给出了动人的回答。

两年前,这个经济学专业的年青人,开着一辆“北京现代”,从繁华的经济特区深圳来到了车八岭保护区这么“原始”的地方报到。他说之前的工作是跟人打交道,来到这里是跟植物打交道。刚开始对车八岭没什么概念,通过领导的介绍后,才知道“保护事业”也有很辉煌的历史,值得尊敬,是不平凡的工作;而前辈们对这片绿土的热爱,更是让他振撼和感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知道车八岭并没有被人遗忘,常有各级领导来调研,会被关注到。而自己也有很多工作要做,保护区不止是保护,更要发展……这些都是有意义的工作。前辈们在这里奋斗了几十年,已经为年轻一代铺好了路子,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干事业,要继往开来,要把这份有意义的事业传递下去……

平静的叙述,朴素的语言,却深深地打动了与会人员。会后得知,在车八岭保护区工作的“90后”的年轻人就有10人,其中外地(外省)的有5人,年龄最小的才24岁。

我佩服他们勇敢的选择!他们热烈的青春是如此的美!他们是大自然的守护者、是科研的探索者、是未来的建设者。他们正在车八岭世界生物圈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讲述着动人的传说、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他们对生态保护工作的认知与热爱,让我看到了车八岭通往未来的路是如此的宽阔、长远和美好! (本文选自《今日国土》杂志  2024年7月  作者:长江澜)


责任编辑: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