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邯郸人,小时候感觉离邯郸城很远很远,其实我的家离邯郸城只有60公里。到东北上大学后,离邯郸真的很远了。虽来来回回路过几十次,但对邯郸并不了解。去年我带一个课题组去邯郸调研,才真正认识了邯郸,从近处感受了她的古老、她的沧桑、她的辉煌和她的发展。赵都今昔赵都今昔邯郸地处太行山东麓,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位于河北省最南部,距北京仅四百多公里。京广铁路与邯(郸)长(治)铁路,邯(郸)济(南)铁路,公路107国道和309国道与京深高速公路均在此交汇,成为沟通晋冀鲁豫四省的交通枢纽。扼据“通衢要冲”,所以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邯郸一名的来历,据汉书所释:“邯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即邯山尽头处的城邑。邯郸作为城市,已有3100年的历史。在战国时期,为赵国首都,是今河北中南部,山西大部,陕西、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各一部这样一个广阔地域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公元前386年(周安王16年),赵敬候即位之初,迁都邯郸,作为赵国首都历158年之久。据史书记载,城市规模之大,气势之宏,名扬列国。工商繁荣,经济发达,人口达30万之多。至今,留有赵王城、插箭岭、铸箭炉等遗址。在插箭岭东侧地带,有梳妆楼和照眉池遗址,基址残高10余米,在台上发现有大面积的宫殿基址,柱基依然清晰可见,可以想见,当年“层楼疏阁,连栋结阶”,雕梁画栋,“金砖玉瓦”,多么宏伟壮观!后来,邯郸被秦兵攻破,后又几经兵火,便逐渐衰落下来。李白游历邯郸时曾赋诗一首:清虚一鉴湛天光,曾照邯郸宫女妆。
回首丛台尽荆棘,翠娥无影乱寒塘。 李白诗中所述丛台,在邯郸城内,相传是战国赵武灵王的阅兵台,现存古台高26米,是战国时期存留地面之上为数不多的名胜古迹。丛台在23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经过历代维修和改建,仍然保留着古代亭榭的独特风格,雄伟壮观,成为赵都的历史见证和古城邯郸的象征。文坛巨匠郭沫若曾登台赋诗:邯郸市内赵丛台,秋日登临曙色开。
照黛妆楼遗废迹,射骑胡服思雄才。遥想当年,赵武灵王实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终于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南敌魏国,西抗强秦。却一念之差,想当“太上皇”,意专心军事,率兵图秦,没想到酿成兄弟相残之祸,自己也被困于沙丘宫而活活饿死,至今令人扼腕叹息。 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任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抵抗秦军,长平一战,丧师45万,从此元气大伤,终于在公元前228年被秦所灭,邯郸成为秦朝邯郸郡治所。汉朝时变为县治,隶属魏郡;唐朝属武安郡;明朝隶属广平府;民国时期,邯郸改属河北省。 古代邯郸,千年繁华,千载荒沉。直到1904年,京汉铁路通车,才跻身于京汉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带之中,揭开了它现代城市发展的历史帷幕,重新发展成为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新中国成立后,邯郸市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现已成为河北省第三大城市。市地合并后,下辖武安市、大名县、永年县、魏县、馆陶县、涉县等1市4区14县,市域总面积一万二千平方公里,总人口800多万人,邯郸市区非农业人口已超过100万人,成为中国的特大城市。1994年,国务院批准邯郸市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毛泽东主席曾多次到邯郸视察,并指出“邯郸是赵国都城,是五大古都之一……邯郸是要复兴的,因为它出铁、煤、棉花、粮食。邯郸有五万万吨铁的蕴藏,很有希望搞个大钢铁城”。上世纪九十年代,“邯钢”名扬全国,邯钢经验为邯郸带来又一次辉煌。铜雀春深熟悉中国古典名著的人知道铜雀台的很多很多,但知道铜雀台在哪里的人很少很少。让我告诉您吧,它就在离邯郸城30公里的地方,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到春天,它的四周麦浪滚滚,油菜飘香。铜雀台建在邺城。邺城建于战国齐桓公时期,因西门豹投巫而闻名于世。据历史记载,公元204年,曹操占领邺城后,对邺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在城的西北,以城墙为基础,建设了金虎、铜雀、冰井三台。殿宇相连,气势宏伟。曹氏父子与“建安七子”登台赋诗,创造了风骨铮铮的“建安文学”。公元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称邺城为北都。 邺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北方六朝故都。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建都邺城。后赵政权对邺北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在曹魏文昌阁基础上新建太武殿,在三台东北建了九座华丽宫殿,称“九华宫”,使邺城更加宏伟壮观。东魏建都后,营建了邺南城,并于城东西城墙外设东西两市,扩大了商业区街,再引漳水环流城廓。北齐建都后,建有佛寺4000余所,仅僧尼将近8万人,成为当时北方的佛教中心。 邺城建筑布局均衡对称,分区鲜明,开启了我国都城沿中轴线均衡对称的建筑布局之先河,并对以后历代都城规划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建筑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北朝末年的战乱使邺城毁于一旦。现存三台遗址并有部分清代以来的建筑及宋元时期的石刻佛像等,历代文人题咏碑刻甚多,碑廊前还陈列有东魏、北齐的大型柱础,成为中外游客凭吊观光的重要古迹。成语典故知多少邯郸有“成语典故之乡”之称。有人统计,与邯郸历史文化紧密相关或由此而衍生的成语典故多达700多条。顺手拈来,即有:胡服骑射、完璧归赵、邯郸学步、黄梁美梦、负荆请罪、毛遂自荐、围魏救赵、一言九鼎、奉公守法、奇货可居、破釜沉舟、纸上淡兵、梅开二度等许许多多。古往今来,在邯郸这块土地上,发生过无数次重大的政治变革、军事战争、宫廷内乱、权臣纷争等事件,也形成了古赵文化、邺都文化、磁州窑文化和大名府文化,还相继涌现了胸怀大略的赵简子、勇于改革的赵武灵王、忠臣义士廉颇与蔺相如、千古一帝秦始皇、一代袅雄曹操、唐朝名相魏征、思想家荀况、富商大贾吕不韦等,他们在邯郸这座历史舞台上,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与悲凉慷慨的史诗,成语典故是对千百年历史的高度浓缩,是邯郸文化的精髓。这里把和这些成语典故有关的地名、遗址和名胜古迹介绍一二。“负荆请罪”的故事流传甚广,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邯郸。门客出身的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相会智斗秦王有功,被赵王拜为上宾,位在廉颇之上。战功赫赫的廉颇老将心中不服,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一天,两人乘车在一个胡同中相遇,蔺相如主动退避。随行的人以为蔺相如惧怕廉颇,而相如却说:“连威武的秦王我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廉颇深受感动,便袒露上身,背负荆条,上门向蔺相如请罪。在邯郸市串城街有一个胡同就叫“回车巷”,据传是赵国上卿蔺相如给大将军廉颇回车让路的地方。明代于此巷口镶嵌“蔺相如回车巷”6个大字的石碣,后被毁。1980年,邯郸市人民政府复立碑碣,并将其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邯郸学步”的故事听起来有点滑稽,但邯郸市确有一座桥名“学步桥”,现为邯郸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桥位于邯郸市北关,横跨沁河。原为木结构桥,不知建于何年。明万历年间,重修改建为大券三孔,小券四孔的石拱桥,桥面宽9米,长32米,高近8米,栏杆上雕有神兽栩栩如生。 “黄粱美梦”的故事更为人所熟知,但不知你是否知道邯郸市不仅有黄梁梦村、黄梁梦镇,而且还有黄梁梦火车站。该故事出自唐沈既济的《枕中记》,说青年卢生途径邯郸,住在旅店里,一边请店家为其煮黄梁(小米)饭,一边向同店住的老翁怨叹自己穷困,不能出将入相。老翁给他一个枕头,告诉他枕着睡觉可得荣华富贵。卢生就枕便进入梦乡。梦中,他中了进士,娶了皇帝的女儿,又官运亨通,当了宰相,子孙满堂,后获罪朝廷,被判充军。梦醒之后,店家的黄梁饭还未煮熟。邯郸人认为故事中的老翁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就在邯郸市北10公里处建了吕仙祠,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殿宇建筑180余间。主要建筑有八仙阁、八卦亭、钟离殿、吕祖殿、卢生殿、钟鼓楼等。卢生殿中的卢生睡像,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好像还熟睡未醒。卢生殿楹联题道,“睡到二三更时凡功名皆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为古人”,虽有一定的消极倾向,但很富有人生哲理,对那些追名逐利、趋炎附势而不择手段的人确有一定的劝诫作用。宋朝王安石曾写下如下诗句:邯郸四十余年梦,相对黄梁欲熟时。万事只如空鸟迹,怪君强记尚能追。吕仙祠的影壁镶嵌“蓬莱仙境”四个石刻大字,相传出自得道成仙的吕洞宾之手。关于这四个大字,还有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如您去游览,导游会给您详细介绍。吕仙祠现修茸一新,诸君一定找机会到此一游。(本文选自《今日国土》杂志 2019年1月 作者系本刊特邀编委、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 写于2012.06.18 )
责任编辑: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