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祖国的神州大地上,大约分布着五百多万株古树名木,她见证了中华大地的气候变化、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人文生活,古树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展示。
在我看来,古树不仅代表着一种国家文明,蕴含着民族的文化,更是寄托着一种家国情怀,彰显着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假如古树会说话,她会告诉我们,她曾经受了多少风雨,历经了多少历史变迁、目睹了多少人文故事,可她却只能无声的伫立在那里,默默地记录着历史的过往,宛如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假如古树会说话,今天的我们也就不必绞尽脑汁地去猜测轩辕黄帝为什么会在五千年前就率先垂范重视植树造林;也就不用查阅那么多历史资料去考究寺庙、道观、祭坛、陵园为什么要茂林环绕;更不用去探究为什么历代的帝王、先贤和百姓都对古树如此的敬畏和崇拜。
在工作中,我虽然对“树木与文化”的内涵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但在8月8日和17日两次赴浙江省参加该省及长三角地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部门负责人组织的古树文化分享研讨会的交流中,我深刻感到对古树文化理解的还不深、悟的还不透,还只是关注了古树一些表面的文化现象,如“古来寺庙多树木”,但为什么这些地域“多树木”,却没有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过。因此,最近我又查阅了大量关于古树的历史资料,同时反复到实地探访,经过认真分析和思考,我对一些古树文化现象的历史渊源又有了新的感悟,故今天想以“古树悟语”的形式,与大家探讨一下古树所蕴含着的某些文化谜团。当然,所写内容仅代表个人所感,不妥之处还望能和同行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
哪些姓氏与树木有关
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中,与树木、植物有关的就有杨、柳、槐、桑、柏、松、栗、李、林、栾、梅、花、叶、柴、桂等姓氏,可以说,姓氏与树木息息相关。
其实,姓氏最早起源于母系氏族。为了提高人口质量,避免近亲结婚,才对后代以不同的姓氏区别开来,这从“姓氏”的“姓”(姓,女生也)就能看出姓氏最早起源于母系氏族的历史起源。姓氏来源于多个方面,或来源于自然界的山川河流,或来源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如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和地上长的花草树木。用树木作为姓氏,则出于对树木的崇拜,以图腾立姓。
目前,在我国就有一些民族就是将自己民族的图腾名称演变为姓氏的实例。如斟姓的远古图腾为桑葚,曹姓的远古图腾为枣,姚姓的远古图腾为桃,彝族现有的姓氏大多数都由图腾演变而来,后转化为人的姓氏,如以榕树为图腾的氏族均姓“白”,以棠梨为图腾的氏族多姓“李”。这也许就是母系氏族出于对古树的崇拜而以“古树作为姓氏”的最早佐证吧。
为什么有些地名是用树木名字命名的
我国历史上沿袭至今的桂林、榆林、柳州等城市的名称,均与当地古代先民崇奉某一种树木为图腾的遗俗有历史渊源。北京至今还有很多地方以树木起的地名,如五棵松、垂杨柳;槐柏寺街、枣林前街;桑园、松园、苹果园等等。
以树木名称命名一个地区地名的原因,我认为有两点:一是古代先民崇奉某一种树木为图腾的遗俗;二是这个地区没有明显的山川河流等地物标志,所以在命名地名时,人们往往就会选择这个地区分布最多的树木或年代久远的大树—古树了。
而真正在我国的历史上能够查阅到的开始以树木命名一个地域地名的历史,应最早源于周朝的《周礼》。据《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记载: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这里虽然记述了“社树”的由来,但也说明了在一个地区栽什么树就叫什么地名的历史渊源。
坟地上栽树都有什么讲究
古代,在坟地上栽树是有很多讲究的,不懂历史文化的人千万不要乱栽。
早在周朝,对于不同等级的人在死后对修建坟的高度和种什么树都有严格等级规定。据《周礼·春官冢人》记载:“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也就是说建坟的高度和种什么树以及种多少都要根据官爵的大小来确定,乱了规矩,在那个时代是要杀头的。
另据《春秋纬》记载:“天子坟高三仞(古时7尺至8尺为一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这个史料更加明确了建坟植树的相关规矩。
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个规矩也逐渐被打破了,开始出现了以树木品种为象征来区分身份地位的现象。例如我们到颐和园就能看到,在仁寿殿也就是皇帝办公的院内栽植的都是松树,而在大臣们办公的院内即颐和园东门第一套院落内栽植的都是柏树,这应该都是从周朝在坟地上栽树的规矩演变而来的。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对树木文化是相当有研究的,并将其中所包含的寓意象征赋予到了社会生活当中,这才有了流传至今的众多传说典故,让我们今人不得不感到钦佩。
为什么祭坛、寺庙
道观、皇家园林、陵园里古树众多
这要从祭坛、寺庙种树的历史分别讲述一下:
(1)祭坛古树: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可以看出,祭坛栽树,应源于上古时期的祭祀活动。
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在二号祭祀坑内挖掘出土的、经过专家十年的努力,将碎片拼接复原成树干主体部分高3.84米的青铜神树,这在3000多年前应该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一棵青铜神树。从复原后的青铜树造型来看,该青铜神树大概就是《山海经》里所描述的代表东方神木的——扶桑树。它的发现,也揭开了华夏文明的新篇章。
这里的青铜神树底座高12厘米,应该是代表用土堆的祭坛。上古时代,为了实现人类与上天神灵的沟通,都会在祭坛中央栽上一棵高大树木,这也是现在祭坛拥有众多古树的缘由。
社稷崇拜:社稷是国家的象征,社稷即堆土立坛,在坛上种树祭祀农神,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社”,《说文解字》中“地主也”,是指土地的主宰,就是指土地神。“稷”,谷子,代表粮食。起初,祭坛上种一棵树来代表神,后觉得树木不能长久,从汉代改为石头,中山公园社稷坛中间就有一块石头。
(2)寺庙古树:“古来寺庙多树木”,应源于佛祖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于一株无忧花树下,成佛于一株菩提树下,圆寂于两株婆罗树下,佛祖得道,圣及草木。佛教自汉明帝传入中国,中经魏晋,皆崇奉而保护之,深得人心。后来的僧侣们在修行场所寺院内外,就仿照佛祖修炼得道的环境广泛种植各种花草树木,概非此不足以清净,衣钵渊薮,暮鼓晨钟,传梵韵之清音,故曰禅林。寺庙中普遍树木葱郁,我认为主要还是后人为仿照佛祖悟道成佛的环境,而选择了在寺庙内外广植树木,从而创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僧侣因敬佛祖而爱树,树因僧侣爱树而健康生长。同理,道观中古树众多的原因和道教“道法自然”的思想有着密切关系,一般兴建道观也是选择在树木丰茂之地。
(3)皇家园林、陵园:多以松柏为主,其原因,一是松树皮如龙鳞、干如游龙,寓意美好;二是柏树木质坚硬,木心黄色,“黄”与“皇”谐音;三是松柏皆长寿且四季常青,有“江山永固,万代千秋”之意,四是体现庄严、肃穆、高贵之感。这就是“古来寺庙多树木”重要历史渊源。
你听说过用树木作为官职称谓吗
我国历史上自商周开始,历代都有与其管理职能相对应的职级官称。如古代“公侯伯子男”官职中的“公”“伯”两个邦君的称谓,据考证是出于“松”“柏”两个图腾,即“公”“伯”两个邦君是由以松、柏为图腾的两个氏族首领演变而来的。
这里要请大家仔细观察“松柏”两个字的结构,你会发现“松”由“木”和“公”组成,而“柏”由“木”和“白”组成。我们能否理解为古代帝王取“松”的“公”字旁、取“柏”的“白”字旁,意思是要想让各级官员要做一个“大公无私、公平公正,清清白白、明明白白”的官员之意呀?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推测,但经过分析这也很可能就是当年帝王真实的用意。
为什么形容好人好事的词语用木字旁
榜样、楷模、样板、标杆等词语,都是用于让人们向一些人或事学习、追求目标的词语,“楷模”一词就来源于孔子与周公坟冢上的两棵树。
我们的祖先因敬重“周公爱民如子”的品德和尊重“孔子教书育人、万代师表”的品格,就把二位圣人坟墓上各长的一棵树合称为“楷模”,并让后人世代瞻仰。
楷树:《太平广记》引《述异记》:“鲁曲阜孔子墓上,时多楷木。”清代的《广群芳谱》引《淮南草木谱》:“楷木生孔子冢上,其干枝疏而不屈,以质得其直故也。”
模树:具体是什么树,目前已无从考证,应是一种象征之意。明人叶盛所著《水东日记》载:“吴澄问吴正道曰:模楷二字假借乎?吴举淮南王安草木谱以对曰:昔模树生周公冢上,其叶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楷木生孔子冢上,其余枝疏而不屈,以质得其直也。若正与直可为其法则,况在周公孔子冢乎?”
我认为,凡是树木等绿色植物,都具有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恶劣环境和气候条件,追逐阳光积极向上的特性,它们不向生存困境低头,也不因恶劣气候而屈服,即使被践踏仍能不屈不挠向上生长,这些特性不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吗?因此可以推断,我们的祖先在创造这几个词语时,一定是经过长时间观察树木的特性及其表现出的精神才造的。
布达拉宫、大昭寺中的古柳树是谁带进西藏的
凡是去西藏旅游的人,有两个必去的景点,那就是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在去大昭寺时,导游一般也会介绍大昭寺门前的古柳树的历史故事,但很多人不知道在布达拉宫后面还有一个水上公园,其周围还保留着很多古柳树。人们一般只关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的建筑是何等的雄伟和神秘,但对古柳树的历史故事却少有人提起。其实,关于拉萨古城古柳还有一段文成公主为确保祖国西部稳定而牺牲个人亲情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公元七世纪中叶,即唐朝时期,西藏少数民族头领经常带兵骚扰我西南地区,造成边疆不稳。为解决这个长久隐患,唐太宗李世民不得不答应松赞干布娶一公主为妻要求,但又不忍将自己的女儿远嫁,于是就命堂哥李道宗将女儿李雪燕许配给了松赞干布,并说:一人胜抵雄兵十万。
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从长安带来柳树苗,亲手种植于拉萨大昭寺周围,借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藏族人民因怀念文成公主,十分爱护这些柳树,并把它加以神化。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公主柳”在文革中被毁于大火,仅留下遗迹。在布达拉宫后面还可看到很多古柳树,这足以说明西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怀念之情。
你知道用古树教化为官之道吗?
存以甘棠,去而益咏,此句出自千字文。据史料记载,召公(周召伯,周武王同父异母兄弟)主陕西,召公悉心奉行文王德治思想,办事崇尚简朴之风。他时常巡行乡邑亲自处理民间纠纷,不让老百姓跑远路去到衙门打官司。曾在陕西岐山县刘家塬村(也有说是在湖南永州市江永县上甘棠村)甘棠树(杜梨)下办公断案,以宣扬周文王的德政,深得百姓爱戴。后人怀念召公德政,思其德而爱其树,连他在下面办过公的那棵甘棠树也予以保护,不许任何人砍伐损坏。周召伯虽然离开了,但他充分体恤百姓疾苦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实际行动所体现出的为官之道,却永远被后人传颂。
为纪念召公,后人在甘棠树旁修建召公祠,祠内存有慈禧太后题词、光绪皇帝御赐的“甘棠遗爱”匾额一块。
“甘棠遗爱”帝王所期、民之所爱。
你知道哪个节日与古树有关吗?
我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等,但你知道哪个节日与古树有关吗?据考证寒食节与古树有着密切关系。
相传寒食节源于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介子推。当时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有一天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割肉救活了重耳。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后来重耳几次派人登门邀请,却始终没有见到介子推,听邻居说,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为介山)。晋文公便派人进山寻找,还是未能找到。于是他听了属下“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就会自己走出来”的建议,结果人虽然找到了,但发现介子推母子俩紧紧抱在一起,靠在一棵烧焦的大柳树下被活活烧死了。晋文公痛惜不已,随即下令今后介子推焚死之日全国范围内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头天剩下的凉菜凉饭,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自南北朝以来,每到寒食节,全国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祭奠活动,有上坟、踏青、荡秋千、吟诗等,其中还有一项就是“插柳”即“插柳于坟”“插柳于衣袋”。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中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
另外,从现在农村地区老人故去后儿孙们打的幡酷似柳条的形状也可以看出,寒食节与柳树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习俗传承至今,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基因的强大。
你知道古树也“通人性”吗?
古树“通人性”,说的是南宋杰出是爱国名将文天祥“报国无望身先死,刑场叩拜武林城”,其亲手栽植的枣树在他就义后树干向南倾斜,意为“不忘南方故国之情”的故事。
此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文丞相祠内。树高7米,胸径68厘米。据说为文天祥被囚禁于元大都时亲手所植。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1278年抗元被俘,囚禁4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于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他创作的《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表达心志的诗篇成为千古绝唱,为后人传诵。相传文公柴市就义前向南而拜(南宋国都杭州当年又称“武林城”),作有“南望九原何去?尘沙暗淡路茫茫”的诗句。树随人意,该树枝干向南倾斜,与地面形成45度角,硕果累累,从不生虫。它象征着这位民族英雄虽身陷囹圄,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罢休”,不忘南方故国之情的“一身正气凛然天下”的英雄气概。
一棵古树就有一个故事,一个个故事代代相传,就能保护更多的古树。古树文化包含了历史事件、民俗风情、成语典故、诗词歌赋、道德情感、中医文化、生态保护等诸多内容,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25日在四川广元剑门古道提出的“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的号召,科学保护管理好每一棵古树,深入挖掘古树背后的文化内涵,讲好古树故事,普及保护古树的知识,使人们对古树能时时怀有尊崇爱护之心。唯此我们才能不负先人的祈盼,不负总书记的嘱托,更无愧于后代子孙的福祉。
古树留胜迹,思情代代传。让我们携手,为保护好祖先和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而共同努力吧!(本文选自《今日国土》杂志 2023年11月)
(作者系古树研究专家、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原二级巡视员施海)
责任编辑: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