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主办的第33个全国“土地日”主场活动6月25日在江苏南京举行,活动围绕“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这一主题解析土地政策、交流典型经验。据介绍,2022年全国耕地面积达19.14亿亩,较上年末增加约130万亩,已连续两年实现耕地总量净增加。该部负责人再次强调,节约集约用地,尤其要用“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九连丰,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初步数据显示,多年来耕地总量减少的势头也得到初步遏制,其中,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逐步加大。
永久基本农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物质保障,按照《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重大建设项目确需占用的,须经国务院批准,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最新编制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也明确,把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目标保持到2035年不变。今年,自然资源部在审核、审批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把保护任务逐级分解下达,落实到具体地块。
成绩来之不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对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多次作出部署。自然资源系统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管好用好每一寸土地。从规划引领到市场配置,从框定总量到盘活存量,从考评激励到示范引领,节约集约用地举措越来越精细;从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到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再到全面落实党政同责,耕地保护政策越来越严格。
对于党政同责,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两年将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一起纳入省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制考核。“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全面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耕地保护责任,从严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或改变耕地用途行为,对耕地保护方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失职渎职的,严肃追究责任。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在粮食安全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
责任重于泰山。“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耕地保护要求十分明确,既有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内在要求,又有明晰责任、严管用途、优化布局的刚性任务。
耕地保护事关粮食安全,重中之重。这些年来,不管国际形势怎么变化,保证14亿多中国人每天到点开饭,吃饱肚子而且饭碗越端越稳,吃得越来越好,就是牢牢守住了耕地这个粮食安全命根子。耕地保护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同时,对于过去不合理流失的部分优质耕地,也要坚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因地制宜、有计划、有节奏地逐步恢复。
粮食安全固然是产出来的,但把产出来的粮食更好物尽其用,则是要在粮食供应链各个环节强化粮食安全。中办、国办印发的《粮食节约行动方案》,从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也提出明确要求。那就是:节约粮食。农业农村部去年秋收时节召开视频会推进粮食作物机收减损,努力让每一粒米、每一颗麦和它所承泽的阳光雨露都不被辜负。
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落实到位,依法管理,方能守住耕地红线;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坚决扛稳,严格监督,才能确保吃饭放心;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节约粮食,健康生活,是公民的一种美德,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为。(本文选自《今日国土》杂志 2023年7月 作者:本刊编辑部)
责任编辑: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