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备受全球瞩目的“半年报”。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6605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这一增速不仅显著高于5%左右的年度预期目标,更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保护主义抬头的复杂背景下取得的,充分彰显了中国经济巨轮在风浪中的强大韧性与“稳”的基本盘。
要读懂2025年中国经济的深层脉动,必须首先理解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所擘画的宏观政策蓝图。这不仅是对当前经济挑战的精准回应,更是对未来发展路径的战略导航。“供给侧改革2.0”并非简单的政策延续,而是一次基于新发展阶段、新问题、新目标的深刻进化。其核心逻辑,已从解决“有没有”的生存问题,转向解决“好不好”的发展问题。
本轮改革的靶心,已不再是简单地压减几个行业的物理产能,而是要根治导致过剩与内卷的深层土壤,重塑市场规则与秩序。
从“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到解决“量”的问题,即化解绝对过剩产能,实现供需关系的再平衡,再到“反内卷”“高质量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解决“质”的问题,即治理无序竞争,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内生创新动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与1.0时期相对刚性的行政手段相比,“供给侧改革2.0的政策工具象显得更加多元、精细和市场化。这体现了国家治理效能力的提升,力求在化解过剩产能与保持市场活力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总体来看,“供给侧改革2.0”是一场深刻的战略转型。它标志着中国经济治理思路的重大升级,从关注短期供需平衡,转向构建期健康发展的市场生态;从依赖行政干预,转向依靠法治和规则;从被动应对危机,转向主动塑造未来。这一宏大叙事,正在2025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中得到印证。
任何深刻的结构性改革都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作为支撑。上半年5.3%的GDP增速,为中国深化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窗口期和战略纵深。这份“稳”,体现在多个维度:一季度同比增长5.4%,二季度增长5.2%,连续两个季度稳定在5%的年度目标之上。在二季度外部压力明显加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承压能力。正如官方解读所言,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弥足珍贵”。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强大的国内市场成为经济运行的“稳定锚”。
“进”体现在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和增长质量的稳步提升上。这表明“供给侧改革”的成效正在从点状突破向系统性改善演进。
从“大进大出”到“优进优出”,上半年外贸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继续保持强劲出口势头,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生动写照。
在传统增长动能面临天花板的背景下,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空间成为破局的关键。中央财经委会议将“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并列为两大议题,其战略意图不言而喻——海洋,正是中国培育新质生产力、拓展经济增量的战略要地。
任何宏大的经济战略,其最终能否成功,都取决于执行层面的激励机制是否与之匹配。中央财经委会议特别强调完善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要紧紧抓住问题的牛鼻子。
前路并非坦途,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内部结构性矛盾的化解也非一日之功,但方向已经明确,路径已经清晰,答好2025年“下半程”发展考卷,事关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如期实现,事关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和“十五五”规划良好开局。当前,外部环境仍然复杂多变,我国经济运行基础还需要巩固。正视困难、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激发活力,铆足干劲、狠抓落实,中国经济将定能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本文选自《今日国土》杂志2025年7月 作者:王京涛 胡延恒)
责任编辑: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