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今日国土》杂志社 > 《今日国土》本期导读 >
发展生态旅游 践行“两山”理论
发布时间: 2023-09-12

生态旅游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的。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顾名思义,它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是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与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提出的“善行旅游”理念高度契合。

早在我国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足迹遍及21个省市自治区,凭借“一杖一仆被”,身体力行,“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我们从其著作《徐霞客游记》中就能找到生态旅游理念和行为的早期萌芽,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旅游之意义与价值。可以说徐霞客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生态旅游先行者,对于现代生态旅游活动的组织、开展和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生态旅游要保护自然资源。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有序推进生态移民,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加深,生态旅游逐渐受到年轻人和户外爱好者的青睐。然而,随着行业发展,很多打着“生态”旗号的旅游走向了商业化和市场化,难免有开发商急功近利,丧失了环境保护意识,破坏了本该有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损失和危害。所以,开发建设生态旅游,保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生态旅游环境遭到了破坏,那就不能称之为“生态旅游”了。

生态旅游要重视科普教育。生态旅游的目的地通常都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如何让旅游者了解更多的自然知识,懂得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进而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发自内心的热爱自然、感恩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呢?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依托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以体系化文化和旅游科技研发、多层次科普公共服务、市场化科普产品开发,构建事业与市场相结合、科技创新与科技普及协同的文化和旅游科普体系,以旅游促科普,因科普爱旅游,形成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的良性互动循环,对赋能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现代化、服务新时代科普工作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旅游要关注经济效益。要善于分析新的市场环境、新的技术条件,用好新的营销手段,打开视野来用好当地资源,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如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生态旅游本质上也是一种产业,要考虑经济效益,尽可能为当地土著居民带来收入。生态旅游适宜发展小规模精品游,限定游客数量,提供周到服务,这样有利于提高游人的观光质量和体验感,又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大的破坏,也能保障经济收益。生态旅游也要加强消费场景建设,让游客在衣、食、住、行、看、听、玩等方方面面获得前所未有的体验,亲自参与不同的消费场景,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

广大乡村是生态旅游资源的聚集地。生态旅游展现出的人类对自然负责任的态度、彰显出的可持续发展决心,还为开发乡土资源,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路径,更是让城乡一代又一代人类认识自然,自觉保护生态的生动教育模式。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生态财富,更是经济财富。对于生态旅游,要在坚守中探索,在发展中规范,保护好了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与后劲,促使绿水青山转化成为金山银山。

(作者系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一级巡视员刘军萍



责任编辑: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