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中心 > 学会动态 >
黄河之约·绿水青山三门峡生态文学周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 2023-05-04

本网讯  以绿水青山为媒,赴生态文学之约。2023年4月28日,黄河之约·绿水青山三门峡生态文学周研讨会举行,以“绿”为笔,以“水”为墨,畅谈对生态文学的感悟理解和生态文学创作的现实意义。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著名作家梁衡,《今日国土》杂志社社长、今日国土生态文学委员会主任柳忠勤,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原常务副会长、文学评论家李炳银,人民日报文艺部原副主任、散文作家王必胜,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光明日报文艺部原主任、散文作家彭程,《今日国土》杂志社执行总编王宪福,今日国土生态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刘军萍,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张子影等20余位知名作家、学者以及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研讨会。

会上,彭程等4位生态文学专家学者与我市优秀作家代表,就生态文学创作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相关话题进行交流研讨。

彭程认为,生态文学集结在“爱”与“美”的旗帜下。生态文学创作要从“善”的角度,用“爱”聚焦生态、书写自然,描绘绿水青山的美丽图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追求。要注重写作的阶段性和时段流动性,从细节出发,凸显地域特色,更好记录生态修复治理成果。

百花文艺出版社社长薛印胜从文学出版的角度谈了对生态文学创作的要求。他认为要学深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独立思考、深入调研,扎根生活、用心用情,用历史变化和人文思考丰富创作内容,才能提高创作的辨识度。

《北京文学》主编师力斌谈了他对生态文学创作范畴的理解。他说,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书写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已成为生态文学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切身感受生态之变,以积极的姿态介入现实生活,打通文学与生活之间的对话。

《人民文学》副编审李兰玉认为,生态文学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追求史诗品格。要立足当下全新的中国经验,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打开生态文学审美襟怀,打造属于中国生态文学的新形态。

我市优秀作家代表也结合实际,从不同角度谈了对生态文学创作的认识和理解。市作协主席孟国栋介绍了三门峡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工作亮点,认为要持续打造“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的亮丽名片;市作协副主席卢姣姣谈了生长环境对自身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对生态文学的思考和展望;卢氏县作协主席董彦礼讲述了在创作小说《最后的村庄》时的心路历程;青年作家姚良将生态文学分为两类,谈了人与生态的关系。

与会作家、学者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厚植生态情怀,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出更多优秀作品,用生态文学讲好美丽中国故事,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来源:三门峡日报)


责任编辑: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