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中心 > 学会动态 >
科技赋能高原发展——三项团体标准为青藏高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精准服务
发布时间: 2025-07-01

2025年6月26日,中国国土经济学会近日正式发布《青藏高原交通基础设施空间配置规范》《青藏高原小学空间配置规范》《青藏高原医疗机构空间配置规范》三项团体标准。这三项标准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牵头编制,深度融合科技手段与高原实际需求,为青藏高原教育、交通、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精准化、差异化的科技服务方案,填补了该区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的空白。

科技驱动:三项标准直击高原基建痛点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拥有独特的地理风貌和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长期以来在教育、交通、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传统通用标准难以适配等棘手难题。此次发布的三项团体标准,立足高原 “地广人稀、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系统极度敏感” 的特殊属性,通过科技赋能给出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青藏高原交通基础设施空间配置规范》:针对高原生态脆弱性,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对公路和民航设施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公路配置充分考虑可达性、技术等级和旅游需求,民航设施则重点布局在高海拔和偏远地区,以提升区域联通性,实现了生态保护和区域发展的平衡。

《青藏高原小学空间配置规范》:以“就学时间”“生均教育经费”“生均教师数” 为核心指标,构建了小学服务综合成本评价体系。借助精细的公里网格单元作为评价单元,采用最短路径法测算就学时间,结合人口加权计算等科技方法,根据不同人口密度和成本等级,明确了小学布局的具体要求。如高人口密度地区要求 15 分钟内可达小学,低人口密度地区适当放宽标准,兼顾了公平与效率。

《青藏高原医疗机构空间配置规范》:综合考虑就医时间、人均医疗经费投入和人均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等指标,运用科技手段对医疗机构进行分级配置。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的服务半径根据人口密度和成本等级差异化设置,特别是在偏远和高海拔地区,通过科学规划提升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产学研协同:高标准编制与评审确保科技服务实效

标准编制工作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所、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多家权威机构共同完成。编制团队深入高原开展广泛而细致的实地调研,收集海量数据,并经过无数次的研讨与论证,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与严谨的研究方法,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025 年 4 月 7 日,三项标准评审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会议室召开。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杨林生、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吴殿廷教授等组成的评审专家组,对三项标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审议和讨论。专家组高度评价了标准制定工作,认为其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在创新性方面,交通基础设施差异化配置方案以及医疗资源空间优化策略突破了传统模式,为高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在实用性上,对各类设施的建设规模、布局原则等都有明确且可执行的规定,能够切实有效地解决当前面临的资源配置难题,最终一致同意三项标准通过评审。

赋能地方发展:科技标准助力高原高质量发展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刘军萍表示,三项标准的成功编制与发布是学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全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这些标准凝聚着众多科研人员与专家的智慧结晶和辛勤汗水,从规划到实施,将全面推动青藏高原教育、交通、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基础设施升级,为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将结合今年开展的“科创中国”新疆服务团工作一并持续密切关注标准的推进情况,积极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开展培训、试点示范等多种方式,全力以赴助力标准在青藏高原地区精准落地、高效实施。未来,三项标准将成为青藏高原国土空间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重要科技依据,为改善当地民生、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引领青藏高原地区在科技赋能的道路上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