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中心 > 学会动态 >
“生态文学周选在三门峡选对了”
发布时间: 2023-05-04

——黄河之约·绿水青山生态文学周开展对话活动 

      本网讯  2023年4月26日,黄河之约·绿水青山生态文学周三门峡对话活动在黄河岸边举行。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著名作家梁衡,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原常务副会长、文学评论家李炳银,人民日报文艺部原副主任、散文作家王必胜,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市作协主席孟国栋,市发改委副主任刘爱伟就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学等相关话题进行交流探讨。

三门峡的良好生态、新时代的生态建设、新兴的生态文学,在这里碰撞出不一样的诗意和火花…..

“生态文学周选在三门峡确实选对了”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著名作家 梁衡

和三门峡的缘分是一次偶然的相遇。2014年11月,一个全国性的黄河金三角经济论坛在三门峡举办。当时,我为了参加那个经济论坛来到三门峡,并不是为了文学活动。

经济论坛结束后,我就想打听一点三门峡当地文化方面的素材,因为当时已经开始写《树梢上的中国》那本书。当问到三门峡有什么古树时,招待我这个新闻人的时任三门峡日报社总编辑孟国栋立即推荐了陕州区观音堂镇的七里古槐。我从那个时候开始看七里古槐、看石壕古驿道……太多了看不完,就这样和三门峡结下了不解之缘。此次来的嘉宾们,如果有时间可以在三门峡好好逛逛。

我和黄河也有特殊的缘分。首先我是山西人,家在黄河边,从小长在黄河边,大学毕业后又分配到黄河河套内蒙古。当记者的时候,从青海到山东的黄河入海口,我沿着黄河走了好多次,三门峡正好处在黄河中游和下游的交界点,又处在三省的交界地,所以我觉得三门峡在黄河上有一个特别的位置。4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黄河之约·绿水青山三门峡生态文学周”新闻发布会上,我就说过这个生态文学周选在三门峡确实选对了,它不但在历史上是一个坐标点,在地理上也是一个坐标点,三门峡这个地方,黄河从上游冲出黄土高原后,进入下游平原地带,并截下了大量的泥沙。

生态就是生存状态,而生存状态的背景就是大自然,现在我们把它归纳为“山水林田湖草沙”。其中,水是很重要的,可以说黄河在历史上的变化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生态,它决口时,多少人要流离失所;安澜时,国家又处于一个恢复时期。三门峡在黄河上有一个最大的节点,就是三门峡大坝。生态的治理有两种,一种叫生物治理,如栽树栽草;一种是工程治理,工程治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首先尝试的就是三门峡大坝。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的生态观念已经大大改变,不是生硬的工程治理,而是动用了大量的生物治理,如“三北”防护林、全国退耕还林等,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黄河的生态就是我们国家民族的生态。这个生态我觉得分两部分,一个是自然生态,还有一个是文化生态,即大自然为我们保存了文化,我写的《树梢上的中国》即是如此。书中写到的七里古槐,看似一棵槐树,却记载了唐朝以来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杜甫的《石壕吏》是在那棵树旁边写的;“安史之乱”是在这一带;抗日战争中的“灵(灵宝)陕(陕州)之战”是在这一带;1942年史上少见的大灾在这一带;鲁迅1924年7月到西安讲学,在观音堂下车,也在这一带;1927年冯玉祥治豫,7月曾亲临树下讲演,现在树下还存有他讲演内容的一块石碑;刘少奇写《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也是在这一带……所以我说生态文学也应该分两个部分,一个是记录物质方面的人和自然的共生状态,一个是记录文化方面的人和自然的共生状态。 

生态文学和三门峡——光明前景与新的起点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原常务副会长、文学评论家  李炳银

非常高兴来三门峡参加这次生态文学周活动。生态文学最早可上溯至老子《道德经》,这本书首次展示了人类对自身与生态环境间关系的深邃认知,现已被译成97种语言2000多种译本。

《道德经》中,老子讲“道法自然”,“生态文学”便滥觞于此。从现代生态文学的概念来看,我国生态文学大约是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才开始起源。其中,像徐刚的《伐木者,醒来!》、李青松的《遥远的虎啸》、梁衡《树梢上的中国》,都是个中翘楚。同时,陈桂棣《淮河的警告》、岳非丘《只有一条长江》、叶多多《一个人的滇池保卫战》等,作家们的创作实践都共同探索了生态文学的边界,也改写了社会的生态观念。

这些作品把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认识到,如果再不重视生态环境,再不改变机械的“人定胜天”论,我们终将受到自然的惩罚。从那时开始,生态文学的旗帜就高高飘扬起来了。

近几年,古岳《冻土笔记》、胡冬林《山林笔记》、徐向林《东方湿地》等大批新作品陆续诞生。由于生态文学的这种展开和延伸,不断改变人们固有的观念和习惯,指导人们应对自然时选择的行动。因此,我认为生态文学是新时期以来、是改革开放以来、乃至是中国文学有史以来的一个重要的收获,一种在文体和认识对象方面的重要收获,前景广阔。

如今,不断地有作家参与生态文学创作,包括我在内的嘉宾们也都长期积极热心于相关创作,这是非常好的事情。生态文学的目标立足于全人类的福祉,超越了国家、政治、民族、宗教,恰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谋而合,生态文学的未来注定更加美好。

此次来到三门峡,亲眼看到三门峡人民运用智慧和力量,彻底改善了这片黄土地的面貌。这里的生态环境如此宜居,人类、动物共享这片美丽的栖息地,从三门峡,我们能够看见生态文学未来造福人类的美妙前景。本次生态文学周活动,为生态文学提供了一次“新的出发”,而这次生态文学出发的起点,就是河南省三门峡市。

生态文学需要眼光、情怀和实践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副主任、散文作家  王必胜

生态文学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也是一件难以说明的事。在这美好的风景下,我们谈论文学很有意义。

生态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概念。如果把文学比作大自然的花朵,那么生态文学正是其中的国色天香,方兴未艾。所以,我们今天能够聚集在黄河岸边,在三门峡这个美丽的城市谈论文学,也正是因为生态文学有很多可以探讨的话题。

生态文学真正在中国发展起来,可以说是近几十年的事。在美国,生态文学是从生态学演绎过来的,如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瓦尔登湖》、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创作的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都得到认可,意义深远。我们国家也有很多大家创作生态文学作品。在当下,我认为我们的生态文学有三点要注意。

第一,生态文学需要眼光。我们要把生态文学放在社会的发展之中,甚至广而扩之到人类的发展之中,在社会背景、人文背景下去通盘考虑它的作用和意义。生态文学不仅反映一时一地的生态变化,生态文学更需要登高望远。如何敬畏自然?如何做到和谐自然、美美与共?如何写出一个好的作品?都需要我们站在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待、思考。

第二,生态文学需要情怀。生态文学可以描写动物和人的关系、人和环境的关系,人是其中的主角。写作时,要体现出人在自然中所肩负的主体性责任,要以人性情怀书写心中的自然风物,写出景物的优美性、写出人类发展的文明程度。

第三,生态文学需要实践。我认为,在《诗经》《水经注》《徐霞客游记》和唐诗宋词等经典中,已经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生态文学话题,人和自然的关系融合其中,很和谐,也很充分。当今,我们也有许多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那么如何让生态文学可读,就需要我们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博古通今,把古典诗词中关于自然的描绘融汇到今天的生态文学发展之中。

这是我认为当下生态文学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时,我认为,生态文学是最纯粹的文学,写作时一定要注意抓住纯净、纯真的特点。我们有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对生态文学现象的确立很有意义,功莫大焉。

“三门峡有‘四奇’代表着两个时代”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生态文学作家  李青松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三门峡有那么几“奇”。一“奇”,“奇水”。黄河在传统的概念中是浑浊的,而在三门峡,居然是碧绿的。二“奇”,“奇人”。孔子一生三次拜访老子,孔子说,鱼可以用网捕到,鸟可以用箭射下,老子像一条龙,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它来无影去无踪。三“奇”,“奇书”。《道德经》所有的文字版本出版总量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了不得的。四“奇”,“奇关”,指函谷关。函谷关关令尹喜遥望东方,看到紫气东来,一个老者倒骑一头青牛而来。“牛”代表农耕文明,“青”代表东方。“青”属“木”,因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东方属木,老者面朝东,青牛面朝西,自东而来,那就代表着自然,因为太阳“东升”“西落”。倒骑的“倒”和道理的“道”同音。“道”是万物之本,《道德经》“无为”“不争”“道法自然”是要义,生态文学寻“根”要寻到这里。

生态文学周在三门峡举行并非偶然。三门峡代表着两个时代,第一是激情喷涌的时代。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被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里156个项目中唯一的水利枢纽项目。毛泽东一生牵挂黄河,1952年他第一次出京就是考察黄河。他又留下了另一句话:“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是需要后人奋斗实现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典礼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家都来支援三门峡啊!》。短短几个月,2万多人汇集三门峡,支援其建设。交通部在三门峡铺设了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的第一条柏油马路,铁道部架设铁路专线,清华大学水利系的教学点办到了三门峡,张光斗亲临……三门峡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代水利技术人员,分布到全国各地的水利工程中发挥着中坚骨干的作用。

第二个时代,是生态文明的新时代,黄河水变清是该时代的标志。三门峡黄河湿地是大天鹅的主要越冬栖息地,天鹅代表着圣洁、爱和美,生态文学的境界,就是追求美、构建美、发现美、创造美。不在三门峡这个地方举行首届生态文学周活动,不在这里迈出第一步,还能选择在哪里呢? 

让生态文学在三门峡传承发展

市作协主席  孟国栋

三门峡的生态文学是有深厚传统的。灵宝函谷关是老子著经地,老子《道德经》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为全人类维护生态平衡提供了重要的哲学遵循。《诗经》中借甘棠树对召公理案的赞美,更是生态文学的最早体现。三门峡大坝建设催生了新中国现代诗歌的迸发,比如贺敬之的《三门峡——梳妆台》、郭小川的《三门峡》,都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三门峡的生态文学是有继承和发展的。白天鹅是三门峡生态文学最靓丽的主角。2015年,六只小天鹅在三门峡诞生,打破了黄河流域不能繁衍白天鹅的论断,作家金光、郑毅、王英芳、王娟、卢姣姣等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引起文学界关注。2019年,三门峡举办了“白天鹅杯”全国小小说大奖赛,打造了中国小小说创作艺术里的白天鹅美学概念。

生态文学创新发展是三门峡文学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门峡这个城市的根和魂。讲好“黄河故事”,弘扬好新时代黄河精神是三门峡市广大文学工作者的创作目标。发展三门峡的生态文学,要更新创作观念,除了传统的报刊以外,我们将及时组织作家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出一批有价值、有温度的作品。要采用多种形式对生态文学进行创作,生态文学要以故事的方式讲出深度,不断探索讲故事的能力,不仅要融入历史文化部分,还要融入对未来的展望。要创新生态文学的审美价值,黄河岸边的历史故事流传了几千年,它之所以美,是因为贴近人们的理想,要把生态文学的自然之美提升到文化审美上,再从文化审美提升到哲学审美上,把更多感悟、反思和希望体现在生态文学作品中。  

优势生态资源助力文学创作

市发改委副主任 刘爱伟

三门峡市域内黄河流长206公里,约占河南省的28.9%;形成流域面积9376平方公里,约占河南省的25.9%;湿地面积2.85万公顷,占河南省的42%。

近年来,三门峡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创新实施“十百千万亿”工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有力有序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区。

一是全面治理18条黄河一级支流。弘农涧河等支流水质由原来的劣Ⅴ类稳定提升在Ⅱ—Ⅲ类之间,黄河断面水质、全市水体稳定达标。二是高标准建设240公里复合型沿黄生态廊道。市域内240公里沿黄生态廊道基本贯通,修复黄河湿地21.6万亩,每年在此越冬的白天鹅有1.6万余只,黑鹳、中华秋沙鸭等多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嬉戏成趣,成为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三是连线带面打造千里城市绿廊。全面推动国土绿化,完成营造林25万亩、森林抚育36万亩,建成省级森林特色小镇15个、森林乡村示范村204个,成为黄河流域唯一一家市级全域“氧吧城市”。四是持续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全面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清源行动”和矿山治理攻坚“绿剑行动”,累计完成矿山生态修复治理2.2万亩。五是试点开展清淤疏浚。依托黄河三门峡水库清淤试点工程,探索三门峡水库清淤疏浚和亿吨淤积泥沙综合利用有效途径,不断完善水沙调控体系,提升防洪减灾能力。

目前,三门峡市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蓝天碧水净土成为我们工作成效的最好见证。三门峡一定能给各位文学名家提供更多生态文学的创作灵感。(来源:三门峡日报)

责任编辑:海英